top of page

女性的魅力


今屆香港藝術節的頭炮音樂節目(不計香港小交響樂團的入節節目的話),是由知名女指揮家瑪琳.艾爾梭(Marin Alsop)帶領聖保羅交響樂團來港演出。筆者欣賞了第二晚演出,其曲目頗有趣,頭三首都是美洲作曲家的作品,也就是指揮家與樂團的家鄉作品,遊歷完美洲後,才是歐洲的作品。

每次提起艾爾梭,除了強調其性別外,總會提及她是伯恩斯坦入室女弟子,而該晚第一首樂曲,正是其恩師的《康第德》序曲。不過在正式演出前,樂手如常進場,但一位雙簧管手忽然回到後台,一直到樂團首席入場時才回來,相信他是忘了拿一些配件。與此同時,一位圓號手忘了帶弱音器,要勞煩他們的隨團舞台助理幫手拿給他。

樂團所演繹的《康第德》序曲很熱鬧,低音弦樂的音色溫暖,進入樂團齊奏時整體音色變得明亮起來。艾爾梭有頗多的身體搖動,而非「企定定」型的指揮,她的聲量指示很清楚,樂團也能跟隨。樂團的演奏同樣清晰,圓號在最後一段甚至提起樂器吹奏,加添氣氛,不過整體的演繹總覺得是合格有餘,但缺少些靈氣。

接著是魏拉-羅伯斯的《巴西的巴赫風格》第四首,魏拉-羅伯斯無疑是巴西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由巴西樂團演奏他的作品實在叫人期待。艾爾梭依舊給予很清晰的指示,甚至連樂句中的重音都會提示。而且她的演繹合理,令人信服。不過樂團的演奏有點偏柔和,在熱鬧的樂段有點能量不夠的感覺。第三樂章樂團演奏開首的旋律很強調每一個樂音,總會把每個音「拖一拖」的,到後段音樂氣氛改變,樂句以跳音為主,此刻才明白前段的奏法是要跟後段作對比,顯出艾爾梭的心思。

接著出現尷尬的一幕,根據場刊,兩套樂曲後便是中場休息,但奏完《巴西的巴赫風格》後,樂手沒有離座,場地也沒有廣播說是中場休息,有些觀眾卻正在離開。此時艾爾梭出場並開始演奏吉納斯特拉的《牧場》芭蕾舞曲選段,那些觀眾才驚覺還未到中場休息,陸續返回座位。

吉納斯特拉是阿根廷作曲家,在香港較少演奏他的作品,不過這套《牧場》芭蕾舞曲選段不是難懂的作品。第一首〈農夫〉開首動力十足,仿如火車在行走,加上一些滑音,製造出狂歡的氣氛,樂團的整體性也較之前的好。第二曲〈小麥曲〉充滿浪漫情調,惟弦樂在長樂句的修飾上可以更細膩。敲擊樂在最後兩曲很突出,樂團的女定音鼓手表現出陽剛力量。雖然終曲很澎湃,但結束時艾爾梭沒有「加重鹽花」,而是讓音樂自然奏出。

中場休息後,便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樂團首席的獨奏婉約動聽,不過他跟大顆兒一起合奏時,有時明顯地早了拉奏,導致樂音不整齊。整體而言,樂團的演繹吸引,特別是在艾爾梭的調控下,音樂總能有序地推進,也能帶出樂曲中的音樂對比,在樂曲最後一段,可見艾爾梭盡力催促樂團,把樂手的力量「拉」出來,從而將音樂帶上高潮。

最後樂團加奏了Edu Lobo的《Pé de Vento》與Lorenzo Fernandez的《Batuque》(很感謝香港藝術節會在Facebook中說明加奏曲目),兩首都是使人興奮、動感十足的樂曲,讓香港觀眾感受巴西的熱力。可惜的是,當晚入座率一般。記得前年筆者聽玻魯桑伊斯坦堡愛樂樂團,入座率同樣麻麻,看來香港觀眾對於來自歐美主要城市以外的樂團,興趣仍是不大。

場次:2019年2月22日 8pm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