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面前奏西樂
筆者在一月欣賞了不同的音樂會,當中最特別的,肯定是馬勒樂團的「嶠炎慈雲音樂會」。
這個音樂會的特別之處在於表演場地是位於跑馬地的東蓮覺苑的大雄寶殿內。這次並非馬勒樂團首次在該處演出,早於去年八月,他們已在那裡演出。相信不論是樂團還是苑方,都很滿意那次合作,故在數月後便再次舉辦第。
這是一場免費音樂會,樂迷要事先在網上登記。由於場地座位不多,因此很快便滿額了。而且音樂會是在七點開始,較一般的早了不少,不知會否跟場地有關(東蓮覺苑平時開放至五時半)?
每逢到新場地聽音樂,樂迷最關心的當然是該處的聲響如何。大雄寶殿內放滿不同擺設,中央地區安置了四十多人的馬勒樂團,其餘能容納觀眾的地方不算多,加上工作人員,場內頗為擠迫,部分較遲的觀眾要到樓上觀看。套用指揮吳懷世在開場前的描述,大雄寶殿呈船形,樓底高,這點有些像教堂,而且用了木地板,有助反射聲音。然而不同形狀的擺設如塔和巨鐘都會令反射聲不規則地四射,各種擺設如掛在上方的紅燈籠和布料,則會吸收聲音。話雖如此,這裡的聲響意外地不錯,雖然空間狹小,但不會有過多的迴響,這也許是因為沒有關上正門,讓聲音「有處可逃」。不過弦樂的聲音偏乾,特別是高音弦樂,以致第一小提琴很難融和在一起,低音弦樂的情況相對較好,只是略嫌聲音消減得較快。
曲目方面,初時筆者所收到的資料顯示只會演奏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和西貝流士的《第三交響曲》,後來才發現音樂會會以改編為管弦樂版的佛教音樂《五會新聲念佛》開始,《三寶歌》作結。《五會新聲念佛》本分為五會,這版本編成三個樂章。整首音樂都以祥和的氣氛為主,頭兩個樂章都由一段小引子開始,首樂章以弦樂作始,很快便變成全體齊奏,整個樂章充滿儒雅的氣息。第二樂章引用了常聽到的念佛五聲音階的旋律,此章最具特色的是中段不斷重覆且加速的樂段。樂章以一連串長音作結,吳懷世刻意拖長動作,使樂音的張力一直持續下去,並達至不慍不火的境界。終章比較短,由祥和的氛圍逐漸變為宏大的氣氛,樂團將整個轉變奏得很順暢。
接下來是由嚴天成擔任獨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有趣的是演出沒有奏首樂章,而是由第二樂章開始。據知該天下午的預演只奏了第一樂章,晚上的安排未知是否跟節目長度有關。跟之前的音樂相比,這首西樂經典明顯奏得更為響亮。可是圓號好像未熱身般,開始時出現幾個失誤。雙簧管開場的獨奏非常動聽,事實上演奏者黃慕郇絕非「省油的燈」,她多年前已加入Buenos Air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實力非凡。至於嚴天成,不幸地筆者在月中才聽過曾宇謙跟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演奏這曲,珠玉在前,嚴天成難免被比下去,加上場地不利小提琴發揮,令演出打了折扣。樂團在終章奏出興奮,精神奕奕的感覺,不過有點過度興奮,以致產生衝快的感覺,幸好吳懷世能夠保持控制,維持樂團的整體性,而且越奏越有「火氣」。
這份能量一直維持到下一首交響曲。只見吳懷世的動作很大且充滿激情,跟開始時的淡然有很大的分別,這份激情能引出樂手的能量,令演奏更為刺激,讓觀眾看到更投入。儘管如此,樂團的演繹不失細膩,例如首樂章各樂部的連接緊密,其中一段弦樂在一直低吟,如像水底的暗湧,暗中襯托著旋律,那種音樂層次的拿捏很好。樂團對吳懷世的指示反應快,不論是速度還是聲量改變都能緊隨指示。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首樂章的撥弦樂段奏得相當齊整,筆者認為撥弦在技巧上不算特別困難,但要奏得齊整,便相當考指揮的調教與樂手的專注力,稍一不齊,任誰都能聽得出來,因此筆者視撥弦齊整度為考量一個樂團的實力的其中一個指標,而馬勒樂團在這一環表現出色。
最後的《三寶歌》實為大合唱環節,在場刊中附有歌詞,在場工作人員嘗試帶領合唱,可惜觀眾不諳此曲,因此難以達到大合唱效果。
由吳懷世創辦的馬勒樂團,近年積極舉辦與別不同的音樂會,好像這場「嶠炎慈雲音樂會」,具創新精神之餘,不失演出的質素,足見他實力、創意與人脈兼備(每場音樂會背後總有很多人幫忙才能成事)。吳懷世將出任韓國首爾愛樂樂團副指揮,期待他能在外地精進技藝,日後回港繼續給樂迷獻上高水準的演出。
場次:2019年1月27日 7pm 東蓮覺苑大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