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夜之琴音


(刊登於2018年12月25日信報藝文評論)

年僅二十三歲的加拿大鋼琴家利謝茲基(Jan Lisiecki)是近年其中一位正在冒起的新星,從名字已能猜到他有波蘭的背景,他的雙親確實是波蘭人,只不過在加拿大誕下他了。作為波蘭裔鋼琴家,彷彿都離不開蕭邦的作品,事實上為利謝茲基拿下2017年回聲音樂古典獎的錄音,正是他彈奏的蕭邦音樂。

據聞香港有好些組織本打算邀請利謝茲基來港演出,最終由香港大學的Cultural Management Office獲得他在香港的「第一次」。在演出當晚,仍看到一些組織高層的身影,「睇辦」的味道不輕,不知道將來會否在香港再次欣賞到他的演出?

說回這場音樂會,選曲安排很有心思,大多跟「夜」有直接關係,如拉威爾的《夜裡的加斯巴》、較少被人演奏舒曼的《夜間小品》,當然少不免蕭邦的夜曲。不過拉赫曼尼諾夫的《幻想小品集,作品3》與蕭邦的《第一諧謔曲》跟「夜」的主題不太大(很佩服場刊作者能將確立夜曲的作曲家John Field連結至拉氏的爺爺)。

當晚鋼琴的四週放了小燈,視覺上營造浪漫效果。利謝茲基身型高挑,演奏時膝頭基本是頂著鋼琴。他全場彈了三首夜曲,分別是作品55的兩首及作品72的第一首,均不算是最知名的。技巧上,他其中一個特色是雙手很平穩,有點Garrick Ohlsson的影子(如果連身軀都維持筆直的話)。由於雙手平穩,因此可明顯看出他多以手指發力彈奏強音。彈奏重複的樂句時,他會以細微的彈性速度來加強音樂的變化。而他的踏板技巧熟練,並沒有過度使用踏板致令音樂矇矓。但是他的演奏給予筆者一種偏硬的感覺,或借友人的說法,就是缺乏詩意。

那種「硬」的感覺在彈奏舒曼時更加強烈,即使是做聲量變化,都是在硬的琴觸上作出改變。這固然跟樂曲本身和弦織體(chordal texture)有關,但利謝茲基以較直白的音色演繹同樣不無關係。

反而他彈奏的《夜裡的加斯巴》可說是該晚的驚喜,在第一曲中,代表水波的樂句極為穩定,製造出連綿不絕的音樂,他亦改變踏板的用法,反而是通過延音加強矇矓感。利謝茲基以驚人地慢的速度演奏第二曲,這看似平平無奇,但對音色和音量的控制更為講究,因此鋼琴家的專注力要非常高,才能長時間保持集中。至於終曲是炫技的樂曲,只見利謝茲基十指飛舞,處理富有音樂感,瞬間爆發的句子彈得很刺激。

可惜的是全場最後的一曲《第一諧謔曲》不似預期,從利謝茲基的處理可聽出他有自己的想法,演奏傾向表達緊湊的氣氛,意在彈得飛快,但結果適得其反,造成不少失誤,而中段抒情的樂段,也略嫌平淡了些。

利謝茲基還算年輕,仍有很大的改變空間。筆者仍記得當年聽趙成珍的香港首演時,覺得此子火候未算到家,誰知他翌年便拿下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所以難保他朝利謝茲基也能達此成就。

場次:2018年11月9日 8pm 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