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成長The Swingles
(刊登於《HiFi音響》390期)
筆者第一次接觸無伴奏合唱,是在中學圖書館借來的一張The Swingle Singers的唱片,因此The Swingle Singers在筆者的心目中有著特別的地位。在2011年,筆者第一次現場欣賞The Swingle Singers,不過當時已感到他們並非在唱片中聽到的那隊The Swingle Singers。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們改名為The Swingles,並以這個名字再臨香江,跟香港城市室樂團合作演出。
一隊無伴奏合唱組合跟樂團合作其實並不罕見,數年前The King’s Singers便跟Hong Kong Festival Orchestra合作過,芬蘭組合Rajaton更與Lahti Symphony Orchestra前後推出過兩張唱片。至於這次合作,城市室樂團只派出弦樂組,既有獨自表演,也會跟The Swingles合奏,當然亦有The Swingles獨自表演的時段。
為配合The Swingles,城市室樂團用上擴音系統,可惜筆者坐在很前的位置,基本上是直接從舞台聽到傳來的音樂,未知擴音系統對演出的影響。曲目選擇是一大難題,畢竟The Swingles是演唱流行曲為主,故此城市室樂團在客席指揮Nicholas Cleobury的帶領下,先以三首流行曲開始。Cleobury沒有用指揮棒,但充滿活力,身體語言清晰,無論是希望壓低聲量、或是以滑弓演奏,他的指示都非常明顯,城市室樂團也能配合。然而樂手轉弓及用弓不齊的問題明顯,令聲音不太整潔,在《Scarborough Fair》中,看得到樂團首席陳詩韻努力擔當帶頭的角色。其後樂團也演奏了蓋希文的《lullaby》,在使用弱音器和小心翼翼地演奏下,樂團營造出溫柔而寧靜的氛圍,但其中一記撥弦不齊整實為「致命傷」,若城市室樂團希望提升水準,必須改善這些問題。
坦白說,樂團與The Swingles合作的部分顯得有點尷尬,一方面是在音響系統,樂團與歌手的音色不太配合,樂團的聲音有點模糊,加上編曲上樂團部分多是拉奏歌手的樂音,並沒有怎樣加強樂曲變化,著實有點可惜;另一方面是選曲,如以上所說,The Swingles現在以演唱流行曲為主,但為了配合城市室樂團,這次唱了一首巴赫的〈Badinerie〉,雖然有機會讓女主唱表演了高超的快速轉聲區技巧,但在整個曲目編排上有點格格不入。
最精彩的部分還是只有The Swingles的時段。The Swingles的演唱曲風多元,表演的方法也多變,由單純的唱歌,到拍手踏腳都有。但數到最特別,也就是跟筆者上次觀看The Swingle Singers不同的是他們運用looper的程度,直逼以玩科技聞名的丹麥組合Postyr(前稱Postyr Project)。使用looper令他們的表演疑幻疑真,好像《Narnia》,觀眾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演唱,哪些是錄播出來。而且利用looper的好處是能讓歌手有餘閒唱其他東西,特別是和聲部分,撇除主音,他們最多還有六人製造六部和聲,令歌曲的音色格外豐富。
作為一隊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組合,他們不停地「成長」,雖然對於部分期望他們還是那隊演唱諸如《1812序曲》、《魔笛序曲》等古典音樂的樂迷來說,應該會有所失望,但肯定的是The Swingles依舊能站在頂尖無伴奏合唱組合之列。
評論場次:2018年10月6日 8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