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無伴奏合唱入門ABC

(刊登於《賽馬會藝壇新勢力》音樂節目導賞手冊)

近年不論是外國還是香港,都掀起了一股無伴奏合唱的熱潮,特別是美國組合Pentatonix的崛起,更令無伴奏合唱音樂打入主流流行音樂的領域,讓更多人接觸到無伴奏合唱。即使在香港,也有越來越多流行歌手跟本地的無伴奏合唱組合合作,推動本港無伴奏合唱的發展。

A for a cappella

相信大家都認得a cappella這個字,知道它是指無伴奏合唱,但它的來源究竟是甚麼?其實a cappella是意大利文,字面的意思是「在教堂」。這是中世紀時,教會認為世人應該只用最天然的樂器——人聲來歌頌上主,因此教堂內的所有詩歌禁止使用樂器伴奏,一律以純人聲演唱。當時最盛行的無伴奏合唱歌種是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這種音樂除了是清唱外,亦以單聲部(monophonic)結構為特色。由於葛利果聖歌的盛行,令a cappella在音樂上引伸出「如教堂的風格」的意思,也就是指無伴奏合唱。

及後在歐洲發展出另一種無伴奏合唱歌種牧歌(madrigal)。牧歌的內容不再涉及宗教,而是世俗音樂,更重要的是發展出多聲部(polyphonic)結構,也就是說音樂中出現了和聲(harmony),比葛利果聖歌的齊唱(in unison)複雜得多,大大豐富了歌曲的色彩和表達情感的方法,為日後合唱音樂的結構打下基礎。

時至今日,無伴奏合唱的風格與類型千變萬化,已從古典音樂的範疇中區分出來,成為新的表演模式。現時提及無伴奏合唱,一般是指「現代╱當代無伴奏合唱」(contemporary a cappella)。跟以前的無伴奏合唱音樂比較,當代無伴奏合唱最大的分別是運用咪高峰和加入了人聲敲擊(vocal percussion或beatbox),前者除了擴音外,亦可加上不同特別的聲效,如模擬電結他聲;後者能讓歌曲充滿節奏感,使表演流行化。

B for blending

雖說當代無伴奏合唱的演唱歌曲多為流行歌,但背後仍保留了古典音樂的和聲合唱的概念,因此要把無伴奏合唱表演得好,除了音要準外,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達到古典合唱中聲部融和(blended voices)的狀態。簡單而言,就是要把各人的聲線調教至「一種統一的聲音」,畢竟每個人都有一把獨特的聲音,要達至和而不同,當中涉及理論、唱腔、咬字,以及靈敏的聽覺來即場調節,殊不容易。

C for category

無伴奏合唱現已發展出多種類型,雖無嚴格的分類,但仍可按不同準則劃分為各種類型,例如組員身份(學院組合)、歌唱方法(古典組合)、歌曲結構(理髮店組合)、歌曲種類(爵士組合)、表演性質(喜劇組合)等。

近年無伴奏合唱的新發展趨勢是跨界進入劇場,為表演加入戲劇的元素,在美國百老匯已出現了無伴奏合唱音樂劇《In Transit》。在香港,亦有第一個專業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這是華語地區少有的例子。它自成立以來已經製作了多個賣滿座的劇場作品,今年十一月底,一舖清唱便會重演它的成名作《石堅》,絕對不容錯過。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