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戶外歌劇的不同


(刊登於2017年11月16日信報藝文評論)

今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共有三齣類型各異的歌劇節目,包括大型製作《安德烈.謝尼爾》、重演的原創歌劇《香山夢梅》,以及戶外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迪西》。文化局把《奧菲歐與尤麗迪西》移師至大炮台進行,延續音樂節經常在特色地點演出的特點。

在戶外製作歌劇並非新鮮事,有些地方甚至以此聞名,譬如意大利的維羅納音樂節,就是在露天的圓形競技場裡上演歌劇。然而,在室外上演歌劇,不只搭建舞台和觀眾席那樣簡單。本文將以澳門國際音樂節和以色列歌劇院聯合製作的《奧菲歐與尤麗迪西》為例,集中分析戶外與戶外歌劇製作上的不同。

大炮台的空間不算大,只可設有數百個座位,表演不設劃位,觀眾可隨意選擇三種高度的座位層。可是由於地面不像現代劇場般向上斜,觀眾視線容易被前面的人阻擋,因此在表演開始前後面的觀眾仍不停地調位。舞台前的樂池則如一般劇場的設計,讓觀眾看不到樂團。

根據筆者在香港參與歌劇製作的經驗,在演出進行時,執行舞台監督會在台左(則觀眾的右方)的控制台發施號令,在不同時刻向不同單位給予指示,例如預早透過廣播系統提醒表演者到台側準備出場,或是指示要轉換燈光。在這套製作中,執行舞台監督改在觀眾席後面的控制台給予指示,因此坐在後排的筆者不時聽到她的號令。此外,控制台的工作人員會在一些詠嘆調完結後率先拍掌,冀以帶動觀眾跟著拍掌。不過,此舉在首演夜的成效不大。

戶外演出的另一挑戰,是聲響的問題。由於地方開揚,聲音無法透過反射傳開來,因此不得不借助擴音系統。通常獨唱者會在身上(或藏於頭髮內)掛有一個咪高峰來收音,有時他們活動時會不慎碰到咪高峰,令系統發出雜音,當晚飾演奧菲歐的阿龍.赫拉利初出場時曾數次發生這問題,幸好及後沒再出現。

至於合唱團的擴音,並非每人都咪高峰,而是透過放在舞台前方的幾支「地咪」來收音。這方法的缺點是若有個別團員走近地咪,他的聲音便會突顯出來。撇除這個問題,該晚演出的莫蘭合唱團的平衡與整齊度頗高。

在戶外演出的關鍵莫過於天氣,幸好當晚天氣乾爽,清風陣陣,讓人看得舒服。只是有時風太大,咪高峰會收到那些風聲,那可說是無法防避的技術問題。不過,有時這些不可預測的環境因素可以意外地配合演出,例如當第一幕的「神父」脫下大衣,露出「愛神」真身這個充滿戲劇感的時刻,現場剛好吹起一陣強風,加強了氣氛,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雖然這套《奧菲歐與尤麗迪西》演出規模不大,但戶外演出所需的資源、準備和困難往往比室內的多而且複雜,慶幸澳門國際音樂節能排除萬難,為觀眾帶來與別不同的觀賞體驗。

場次:2017年10月21日 8pm 大炮台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