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歌劇合唱
刊登於11/3/2016信報《樂韻悠揚》
不經不覺香港藝術節到了,又是很多表演藝術愛好者四處「出擊」欣賞好節目的時期。不過月有陰晴圓缺,跟過去幾屆相比,今年度的音樂節目雖然仍有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這些超級大牌來港,但整體來說較為失色,其中一個可比較的指標,就是訪港的樂團數量和卡士。前年有倫敦交響樂團、布達佩斯節日樂團、蘇格蘭室樂團,上年則有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與洛杉磯愛樂樂團,今年卻一隊都沒有(不計古樂團),因此藝術節特別看重都靈皇家劇院,除了一套歌劇演出,還安排兩個共三場次的節目,以填補樂團節目的空缺。
都靈皇家劇院是意大利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普契尼的《曼儂.雷斯考》和《波希米亞生涯》都是在那裡首演。筆者欣賞了他們的《威爾第與華格納歌劇盛宴》,這是他們第一天演出《父女情深》(Simon Boccanegra)後的表演。在欣賞前,筆者需先調節對演出的期望:畢竟劇院管弦樂團和歌劇都靈皇家劇院和一般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的性質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用相同的尺度評論。譬如說由於歌劇合唱團在歌劇中要呈現出戲劇性,很難要求他們在各細節上有很精緻的處理。
挾阿巴度的威名
說回音樂會,指揮是羅拔圖.阿巴度(Roberto Abbado),前年去世的傳奇指揮家阿巴度正是他的叔叔。都靈皇家劇院樂團表演出高水平的演奏,樂師們的技巧不下於一流管弦樂團的水準,亦能表現出樂曲中的不同情緒,例如《茶花女》的〈第一幕前奏曲〉,開始時的一段弦樂拉得氣若遊絲似的,帶出黯然神傷之情感;在《阿依達》序曲中,便能聽出壓抑、浪漫、激動等情緒。阿巴度的表現流露出激情,在音樂澎湃之處動作變得大開大合;結束寧靜的音樂如《帕西法爾》的〈耶穌受難日音樂〉時,即使樂音已經消失,他的左手還在舉起,然後徐徐放下,使觀眾享受那刻「聽不到的音樂」,這個手法真的有幾分他的叔叔的影子。
可惜他的指揮仍未算完美,樂段的轉換處理,在鋪排上仍可加強戲劇性。而且樂部之間的平衡不夠好,有時候副旋律或動機不夠明顯,例如《漂泊的荷蘭人》序曲,很多細碎的動機都只能勉強地聽到,彷彿廚師在下調味料時,份量的調配仍有待改善。
至於音樂會的另一主角都靈皇家劇院合唱團,整體的聲音很雄厚,連女高音亦如是,因此演唱雄赳赳的歌曲氣勢十足。當然他們亦有用輕聲唱歌的歌曲。男高音和女高音唱上高音可謂毫無難度,完全沒有拉緊喉嚨的聲音。男低音也不讓高音聲部,特別是〈受壓迫的祖國!〉的一記低音E。不過筆者覺得他們「唱歌」的味道很重,反而少了「戲味」,好像〈吉卜賽女郎合唱〉便缺乏占卜的神秘感。合唱團在數首歌的樂句進入,開首的母音或子音唱得不太清晰,例如安歌的〈鐵砧大合唱〉的all、chi等,令樂曲中的層次感和肯定的語調打了折扣。
無論如何,觀眾十分喜歡對該晚的表演,掌聲不絕。即使加唱了幾可說是意大利國歌的〈希伯萊奴隸大合唱〉和〈鐵砧大合唱〉(那個鐵砧打出來的聲音很怪,沒有金屬的感覺,穿透力也不足),觀眾依然不夠喉。面對觀眾的盛情難卻,阿巴度再演一次〈鬥牛者合唱〉來滿足大家,讓他們感受歌劇合唱的魅力。
場次:2月27日 8pm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