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巴赫的精神──專訪趙伯承
他們人數不多,只有十數人,正於一所學校內練習,所練的是巴赫的《經文歌BWV 228》。儘管那首不是他們下個演出的表演曲目,單從他們練習的段落,已覺得練習的「完成度」很高,不但基本的音和德文已經練好,各方面的處理如咬字的輕重、旋律的進入都掌握得不俗。不過顯然地站在他們面前的指揮並不會滿足於這個水平的質素,他不停要求他們多聆聽,又要他們回家自行分析音樂,了解樂曲的結構、轉調、其他的聲部。這個合唱團名叫Singfest Choral Academy(聲蜚合唱學院),而他們的指揮就是Patrick Chiu(趙伯承)。
Singfest Choral Academy始創於2012年,當時還是叫Cantata Singers,近期才開始以Singfest Choral Academy的名字表演:「一直以來,我們做了很多教育類節目,累積了一班對這類音樂感興趣的人,當中不乏受過聲樂訓練的朋友,他們完成學業後,都很想『入行』,可惜香港並無所謂『合唱』的行業,也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們有恆常訓練和表演的地方。到了上年做的《Bach 330》活動,因為我們需要一個固定的合唱團來完成各場演出,成為改變名字的契機。」
為了鼓勵有志投身於合唱的團員持續發展,除了演出外,Patrick還有其他方式:「我嘗試向一些主修聲樂的團員發放獎學金,這個舉動的意義不只在於金錢上,而是表示我們很著重他們有沒有裝備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面,對於是freelancer的團員,我們試行在平日早上練習,讓他們成為合唱團的核心成員,在日常的練習中——特別是與學生一起練習時能發揮帶領的作用。」他希望這個安排會成為參與者發展自己的聲樂事業的一部份,而不是單純出於興趣,所以他們是會獲得車馬費。
除了培養本地的合唱人才,Patrick還想借助各式各樣的音樂會來推廣巴赫的清唱劇:「這個一直都是我們的目標,過往舉辦過六場關於清唱劇的講座音樂會,曾演唱過的《聖誕神曲》其實都是一套清唱劇,雖然《B小調彌撒曲》本身不是清唱劇,但它是來自很多首清唱劇。」Patrick對清唱劇的執著,源於音樂與當中盛載的訊息之間的強烈連繫。「這種連繫令我喜愛了巴赫的作品,不單是他的大型作品。而在他的清唱劇中有很多精緻的東西,可惜香港較少演出這些作品,可能因為我們沒有聖樂放進生活這種文化、對語文的理解有困難、信仰上也沒有刻意去追尋各種節期需要甚麼音樂。」
《Bach 330》
在2015年,Singfest Choral Academy在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下,推出為期一年的《Bach 330》,以配合巴赫330歲誕辰。對於這個策展期如此長的節目,Patrick強調當中「合作」的理念:「幾乎每個節目都有跟本地或外地的人或團體合作。譬如我們先後跟四個不同的合唱團合作,包括共鳴基督徒詩班、中大合唱團、香港新青年合唱團和演藝學院的合唱團,又曾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舉辦中學生領袖合唱營。我覺得各個合唱團體跟從自己的藝術理念策劃節目是正常不過,但如果能夠在各自的藝術理念中尋找到共通點,並以此共同去追求,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所以我覺得香港的合唱團很需要合作。」
除了促進本地的交流,《Bach 330》也放眼世界,邀請外國的藝術家來港,如Helmuth Rilling。他們不但參與演出,還會舉行大師班,或分享他們如何用德國的方法演唱巴赫的作品。上年年尾,部份團員更有機會前往德國演出,令他們獲益良多。
經過一年的活動,Patrick覺得《Bach 330》在推廣清唱劇上算是成功,特別是那些講座音樂會:「觀眾聽了講座後,會發現新的聆聽角度,令我更有信心繼續做下去。」不過,Patrick承認講座音樂會不易做:「首先,若講座過於學術性,會十分沉悶。另外講座音樂會所需的資源比一般音樂會的多,因為講解要有現場示範,意味需要樂隊、獨唱和合唱團,也就是說幾乎要練多一套樂曲,而且請樂隊演奏並不便宜。」在講解上也要花點心思,Patrick會盡量以音樂和文本出發,以巴赫的信仰為輔,他相信這樣能讓沒有宗教信仰的觀眾更易明白,同時不抽離巴赫的本意。
《Bach 330》給Patrick另一個體會是合唱界對比其他的界別如舞蹈、器樂,仍屬於一個較小和新的界別:「在推動節目時已可看出分野,一個合唱團節目的觀眾,很多都是團員的親友。我們還需時間來培養更多對這門藝術感興趣而入場的觀眾。」
Singfest Choral Academy
現時Singfest Choral Academy全個隊伍共有22人,當中包括了Patrick、琴師、聲樂指導,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演出。Freelancer、修讀聲樂的學生和一般聲樂愛好者的人數約各佔三分之一,接近九成團員都有接受聲樂訓練。Patrick表示他在收錄團員時並沒有特別要求:「我們每年在暑假會公開試音來演唱大型作品,每次演出後都有人主動詢問他可否繼續唱,或是在練習期間我們留意到一些人唱得不錯,便會主動接觸他們。可能現時的團員之前都參加過我們舉辦的教育節目,所以大家都比較年輕。」
正如Patrick一再強調,Singfest Choral Academy著重團員不斷學習的態度,所以每次練習都會提供一些「角度」,希望團員能夠達到。就筆者所見,Patrick要求團員各自面向鏡子「歡喜地」唱歌,之後觀察其他團員唱歌,更要拿出手機自拍和拍片,相信Patrick是希望透過此練習令團員留意面部表情,以及讓他們通過觀察他人而自我調節,從而令整個合唱團看上去是更為統一。
另外一個例子是背譜。Patrick解釋說:「我是先從指揮的角度出發,發覺當我翻譜時,有時會因而分心,或是因而無法看著合唱團,所以我會背譜,令自己全情投入音樂表演中。由此引伸出來,我也要求團員嘗試背譜。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是他們能夠更投入和專注於音樂上,第二是提升聆聽的能力和敏銳度,不只專注自己的唱段。雖然即使是外國人也不會背譜演唱早期音樂,我們的團員初時亦有懷疑,但經過數次試驗後,他們都被自己說服。」
從0到1
一般合唱團團員通常是無償演出,畢竟資源緊絀,合唱團難以安排演出費,加上團員數目眾多,即使每人有數百元的車馬費,加起來便不是一個小數目。不過Patrick在得到資助的情況下,能夠給團員合理的演出費。他認為良好的待遇背後,是一份尊重,也是在要求團員有一定水平的質素和態度。但他覺得演出費的意義不一定跟金額多少掛勾。「大家明白在香港搞任何類型的藝術都是蝕錢,但作為一位組織者,我還要考慮計劃背後的意義、對自己和藝術發展的影響等。這是0與1的分別,它不是代表無錢和一元,而是如果有一個演出,我跟團員說沒有演出費,但我們想達到某個目標,問他們做不做,若他們仍願意去做,這都是1。」
很多香港的合唱團都會遭遇到同一個問題,就是每次演出所召集得來的團員都不盡相同,多少影響到合唱團的質素的穩定性。Patrick則慶幸Singfest Choral Academy未行到這一步。「其實是從《Bach 330》才開始將一些經常參與的團員『埋班』,而且除了一兩個小型演出外,所有表演都是跟其它合唱團合作,因此還未真的碰上團員浮動的問題。可能我們將來也會有這個問題,但現在是一個未知之數。」
雖然Patrick還未處理團員浮動的問題,但他對如何凝聚團員卻有一番體會。「我在香港旋律工作的時候,認識了編舞家王廷林。他不只是位編舞,簡直是人生導師,他會把舞者視為自己的仔女,在改變他們的生命。幾年前我跟他做了一個叫《奇妙一刻》的演出,我從他身上學懂如何組織一班人,當中的要點是團隊內大家要互相明白對方。我常笑說他的舞蹈組說話多過練舞,他們經常在一起,除了練舞,還會吃飯、行山,他們會互相分享關於生命的看法,而他們會將那些看法放進創作之中。」
Patrick覺得這種對生命的探索,與演唱巴赫的作品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巴赫的作品根本就是對生命的描寫。例如Singfest Choral Academy在二月初的《巴赫劇場》中,將會演唱的《經文歌BWV 82a,「我心滿足」》,就是巴赫對死亡的看法,當他們從表演中了解到作曲家的訊息,那些訊息就會對他們的生命產生影響。Patrick認為這點比起單純把音樂唱得好更為重要,所以他期望Singfest Choral Academy的團員會有一種用生命去互相分享和鼓舞他人的心態。
「所以我在排練也會花很多時間做很多分享。」Patrick說在今年第一次練習,三個小時全是談話,要團員分享過去一年最感動的事、對來年的期望等。他更要團員製作時間囊,希望讓他們在一年後回看自己曾給自己說過甚麼。Patrick發現這些交談確實有產生作用:「他們會清楚知道花時間在這裡是在做甚麼,亦開始不再以自己為先,這點很重要,因為很多團體內部問題都是源於大家以自己為先,而不是將藝術或團體放在首位。」
專業合唱團
香港雖然有專業的管弦樂團和中樂團,卻一直沒有專業的合唱團。對於「專業合唱團」,Patrick認為當中的團員要受過專業的訓練,這樣才能令演出達到一定的質素;工作時間也很重要:過長的工時令團員疲累、過多的工作令團員難以集中精神在音樂上,兩者都會影響演出;待遇亦是重要一環,因為若要團員的所思所想能專注在藝術上,就不可能完全沒有經濟上的回報給他們。
不過Patrick強調以上只是「技術的計算」,更重要的是團員能否長期展現出專業的態度。「我很感謝我們有些團員雖不是專業訓練出來,但他們的態度絕對是專業。例如他們在排練時,會主動去了解練習中的音樂,而且在能力和進度上完全跟得上其他人的步伐。」
然而,Patrick不打算將Singfest Choral Academy轉為全職合唱團,事實上他認為全職合唱團對香港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並無這個需要。目前他的目標是集中自己的演出:「經過過去一年跟不同的合唱團合作,我們需要將那些經驗過濾,所以在2016年會專注於自己的演出,除非個別的演出有需要邀請其它人合作。來年主要用自己的陣容表演,看看結果如何。另外我們有一位已工作了大半年的全職行政人員,我想用2016年的計劃來改進行政和藝術兩方面的質素。」
Patrick表示2016年的計劃較少,但到2017年的演出會較多,由於明年是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的紀念年,所以Singfest Choral Academy會嘗試演唱他的作品。現在他們已準備練習蒙台威爾第的歌曲,為明年作準備。
雖然在上年部份團員曾到外國演出,但Patrick坦言這種合作機會是可遇不可求,所以目前並無計劃向外發展。但若果經費許可的話,他希望能繼續邀請外國的藝團或藝術家來港。「從過去的經驗,我發現這種『輸入』真的能打開本地觀眾的眼光。似乎這樣對發展香港合唱界的益處多於我們到外國演出,畢竟到外地表演,受益的只有我們,但把外地的藝術家帶來香港,除了我們能夠學習,其他人亦可。而且兩者所花的錢相差其實不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