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聽粵語合唱歌有感


(文章刊登於2016年1月20日《信報》樂韻悠揚)

踏入2016年,筆者將今年的「第一次」奉獻給了中大合唱團的音樂會《演戲家族X中大合唱團:演戲家族的合唱故事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音樂會,它打著「唱自己的歌」的旗號,將演戲家族的本土原創音樂劇中的歌曲改編成嚴肅合唱作品。聽罷音樂會後,有一個話題一直在筆者腦中徘徊:當音樂劇歌曲變成嚴肅合唱作品後,它的表現力在哪裡?在轉化的過程會失去甚麼,得到甚麼?最重要的是,這條路能如何走下去?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需先交待這個音樂會的理念。該音樂會的出現,源自音樂總監朱振威對粵語合唱歌的觀察。他發現雖然一直以來有作曲家以粵語創作合唱歌,粵語童聲合唱作品更積存了一定數量,但可供青年或成人合唱團演唱的曲目寥寥可數。因此他參考台灣的經驗,從現有的歌曲入手,將其改編成嚴肅合唱作品。朱振威今次就選擇了演戲家族的音樂劇歌曲,作為試驗。

回到最初的話題,首先筆者認為,音樂劇歌曲的表現力在於表演者活力十足的演出、富個人魅力的聲線、情感和技巧。至於合唱音樂,則是多聲部所建構出來樂趣、聲量和人數上所達至的氣氛,以及音樂將個體統合成一個整體的力量。將這兩類音樂的表現力並列出來後,不難看出兩者幾乎是南轅北轍:音樂劇歌曲的個人色彩濃厚,反之合唱音樂注重整體,要求團員的歌聲融和在一起。

這個差異在該晚合唱團與獨唱們合唱時非常明顯,無論是朱柏謙、張國穎還是溫卓妍的演唱,都能立刻為音樂注入鮮明的character,加上咪高峰的幫助,細微的處理都給放大。至於氣勢方面,由於選曲以柔和及抒情為主,這方面的特點未有機會展示出來。

合唱作品的另一個表現力在於編曲,該晚合共演唱了十九首歌,由多位作曲家如伍卓賢、黃學揚、許家臻等人編曲。整體所用的是常見合唱技巧,如聲部輪唱、和音、無意義音節伴唱等。筆者曾向其中一名編曲者了解,他說他收到的要求是盡量貼近原曲,而且亦有少許顧忌原作者不喜歡他的編曲,所以沒有大刀闊斧地改編。該晚的音樂仍是悅耳動人,但筆者覺得在編曲上可用多聲部的優勢進一步探索,除了利用不同聲部演繹歌曲中各角色的唱段,還可加入如譚天樂改編自己的《豉油撈飯》時所製造的回音等有趣效果。

另一個加強合唱表現力的方法是加入簡單的動作,當晚中大合唱團在演唱《表哥歌》便是如此,朱振威還特意走到鋼琴旁,讓觀眾可看清楚團員的表演。不過這種表演方式,對團員的肢體動作表演有不低的要求,需更多時間來訓練。而且指揮不在面前,或會令個別團員生怯。事實上該晚團員們要不停斜眼看朱振威的指示,表演也出現整晚不多見的不整齊。

說到這種表演形式,不得不提美國的barbershop choir,他們演唱的同時會有大量動作和走位,極具視覺效果(可欣賞Masters of Harmony 演唱的Alabama Jubile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fwcP4BpA)。香港的孫子承在2014年帶領拔萃合唱團參加World Choir Game時也嘗試以這種方式演唱Didn't My Lord Deliver Daniel。雖然這方式可能有人嫌過於浮誇,但不失為一種參考。

筆者不是要比較音樂劇歌曲和合唱音樂之間的優劣,況且這種比較根本無甚意義,只是覺得這場音樂會所作的嘗試,絕對有繼續探索的空間和價值。筆者期望未來能聽到更多粵語合唱音樂會。

場次:2016年1月3日 8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標記:

留言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