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評《Werther (concert)》及《Mitsuko Uchida Piano Recital》


(刊登於Art Plus 10月號)

薩爾斯堡(Salzburg)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那裡卻出了一位音樂史上最知名的音樂神童——莫扎特。每逢七、八月,薩爾斯堡更雲聚了全世界最頂尖的音樂家、樂團和來自五湖四海的音樂愛好者,因為每年在這段時間,著名的薩爾斯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就在那裡舉行。

1756年,莫扎特在薩爾斯堡出世,並在此渡過大半生。時至今天,莫扎特已成為薩爾斯堡最大的「資本」,他的頭像和銅像在市內四處可見,出生的地方和曾居住過的建築物已成為博物館。在1877年,維也納愛樂受International Mozarteum Foundation的邀請到薩爾斯堡演奏莫扎特的樂曲,自此成為一個年度節日,這是薩爾斯堡音樂節的前身。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薩爾斯堡音樂節正式在1920年成立。

音樂節初期的演奏曲目主要是莫扎特的樂曲,及後逐漸變得多元化和現代化。同時吸引了很多樂壇巨匠參與演出,令音樂節的水準和名聲與日俱增,亦因與此,音樂節成為很多經典歌劇製作的搖籃,例如2005年德國導演Willy Decker執導、由Anna Netrebko和Rolando Villazón主演的《茶花女》,演出後大獲好評。

薩爾斯堡音樂節的節目眾多,不愁沒有好節目,反而買不買到門票才是問題。音樂節的節目很早已開賣,筆者在一月份於網上購票,發現一些熱門的節目如Anna Netrebko和Plácido Domingo參演的《遊吟詩人》已經賣光。最終筆者選擇了內田光子(Mitsuko Uchida)的鋼琴獨奏會和馬斯奈的歌劇《維特》。

說回音樂會,內田光子彈奏的是舒伯特的Impromptus D. 899和貝多芬的‘Diabelli’ Variations op. 120。場刊內的文章Beyond the sonata已充份解釋這次曲目安排:奏鳴曲無疑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樂種之一,然而,到了浪漫時期,奏鳴曲再非鋼琴作品的大宗——蕭邦只有三首鋼琴奏鳴曲,李斯特更只有一首,各種鋼琴小品諸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前奏曲逐漸盛行,而這兩套作品正好展示出這個變遷。

儘管很多公認為舒伯特上佳演繹者像Alfred Brendel都是男性,但筆者主觀地覺得舒伯特的性格內向、害羞,導致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陰柔的細膩和親密感,而這些特質很適合由女性鋼琴家如Maria João Pires來表達。不過這不是內田光子的風格,她反而帶點硬朗的氣質,一開始的和弦是用手腕的力堅實的按下去,她強調低音的重量,用以襯托高音旋律。透過出色的踏板技巧,令樂曲的層次分明。但是在轉調的地方她沒有特別的處理,而是筆直地繼續彈下去。彈奏第二首樂曲時,儘管音色轉為行水流雲般清脆,但偶然間仍可聽到重型的音色,進入尾聲時更是一氣呵成的轉變音色,令觀眾無喘氣的空間。到了最知名的第三首樂曲,內田光子用上溫和的琴觸,與之前的結尾形成強烈對比,但她選用較快的速度,其演繹也肯定不是筆者聽過最溫柔的版本。最後一首的演繹合理自然,但手指運用的力度,有點像彈貝多芬的樂曲似的。

至於下半場貝多芬這套變奏曲為他晚期的大型作品之一,當中的華爾茲主題是由出版人Diabelli創作,他將自己的創作發送給不同作曲家(包括舒伯特),希望他們各自創作一套變奏曲,於是貝多芬根據此旋律創作了三十三首變奏曲。有人認為這套作品充滿戲仿(parody)的味道,最明顯的是改編自莫扎特《唐喬望尼》開始時的詠嘆調的變奏二十二。

這套作品約長一小時,她在各首變奏曲中展露出不同的技巧與處理,例如變奏十的顫音(tremolo)有力而清晰;彈變奏十七時雙手手腕向手曲起,好讓將快速的音彈得狂風掃落葉之餘,又是清清楚楚;變奏二十五的左手彈得連綿不斷,同時右手保持跳脫,她將兩種性質的聲音共冶一爐。但總體來說,內田光子的演繹流露出一份嚴肅感,很多和弦都按得很實,少有佻皮的感覺。這令筆者想起從前曾讀過一篇關於她的雜誌訪問,在文字間都覺得她為人嚴肅,這次聽她演奏,果真反映出她的性格。

第二晚筆者聽《維特》,地點是Großes Festspielhaus(big festival hall),這是薩爾斯堡中最大的表演場地,舞台闊一百米,可容納約二千觀眾。這個場地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沒有企位。原因是卡拉揚認為音樂會進行期間的噪音總是來自企位,所以他要求建築師在設計時不設企位,而建築師也聽從了他的意見。

不過當晚筆者看到舞台上的樂團時,才發現原來這個《維特》是音樂會版本,只怪自己購票時沒看清楚。坦白說,《維特》的故事頗為沉悶,基本是跟隨原著,沒有劇力萬鈞的高潮,只有淡然的絕望。還好一眾歌手的表現無懈可擊,擔任女主角、早已打響名堂的Angela Gheorghiu(原來的女主角Elīna Garanča因母親患癌而辭演)越唱越起勁;聲名日響的男主角Piotr Beczala也有相同的情況,相信是前段在留力之故。他對名曲Pourquoi me réveiller 的演繹十分細膩,由得知絕望的真相時表現出激動,情緒回落後再將情緒推上高峰,真是聞者傷心。此外飾演Sophie的女高音Elena Tsallagova是一個驚喜,她的聲音圓潤,唱高音的技巧熟練,若能保持水準,相信前路一片光明。另外印象較深刻的是飾演Schmidt的Martin Zysset,他的聲音不算厚,難以當較重型的角色,但其聲音充滿彈性,而且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聲質,不乏發揮的機會。

負責伴奏的樂團是Mozarteum Orchestra Salzburg,在動作頗大的指揮Alejo Pérez的領導下,雖然有時開始奏樂時不整齊,但整體水準不俗,有時候即使指揮沒給指示,樂團都能自然地做出加強和轉柔的聲量變化,樂師們的默契和對音樂的熟悉度可見一斑。

演出:內田光子鋼琴獨奏會

場次:2015年8月21日 7:30 pm

演出:歌劇音樂會《維特》

場次:2015年8月22日 9 pm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