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思行評《無伴奏合唱大師系列——Rajaton》


(刊於Art Plus六月號)

芬蘭有三隊職業無伴奏合唱組合,分別是Club for Five、Fork及Rajaton。前者較為華人無伴奏合唱界熟悉,已多番到中國巡演,2013年也曾來港演出,他們翻唱《彎彎的月亮》的版本更常被國內組合演唱。至於後兩者的名氣雖不及Club for Five,但質素絕不下於他們,而且各有特色,很值得欣賞。而在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的邀請下,Rajaton終於得而首度訪港。

其實筆者早於幾年前耳聞過合唱節想邀請Rajaton,只不過因預算關係而未能成事,不過隨著無伴奏合唱在越來越受歡迎,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又搞得有聲有色,跟當時比較,相信現在的經費有所提升,令合唱節終於邀請到Rajaton。

筆者在2013年於台灣桃園參加一個無伴奏合唱節時上過Rajaton成員指導的工作坊,又親耳聽過他們的演唱,雖然因颱風未能聽到他們的音樂會,那次經驗已使筆者覺得Rajaton的風格很適合香港的組合——他們無論是曲風和台風都偏靜,舞台走位簡單,傳統合唱味道較濃。不像合唱節過往請過的美國大師組合如Rockapella和The House Jack,他們以搖滾歌曲為主,在舞台上熱力四射,能令全場觀眾情緒高漲,但基於文化、性格上的差異,一來香港組合難以複製這種表演方式,二來香港一般無伴奏合唱觀眾未必接受到(反過來說喜歡搖滾的觀眾應不太喜愛無伴奏合唱形式的搖滾歌曲)。

說回Rajaton,他們屬於世界音樂組合,演唱曲目有不少是芬蘭歌和原創歌,沒有因為要「走埠」,為遷就觀眾唱主流英文歌,這份堅持值得欣賞。他們在音樂會中一共唱了十六首歌,觀眾聽不明白的歌佔過半數,雖然弄不清楚音樂的內容,但無礙欣賞表演。Rajaton的歌經常出現同一種編曲模式,唱verse時較柔聲,去到chorus時變成tutti,加強聲量,採用緊密的和聲(close harmony),還用上較open的元音如a,使聲質變得「明亮」,而且他們的聲音融和度高,各種因素構成一種非常獨特、辨識度高的「聲音」,筆者稱為「聲音之牆」。這種聲音使人聯想到教堂中的合唱歌聲,令歌曲有種出世脫俗的感覺,所以每次歌曲完結後,總叫人不想立刻拍手,好好享受片刻的寧靜。所以說即使語言不通,只要是好編曲、好聲音,就能發揮音樂的力量(可惜每次都有一兩名觀眾會急不及待地拍手)。

Rajaton一字在芬蘭文中解作Boundless,除了是指他們的曲目類型廣泛,也指他們對聲音的態度。對,他們很懂得製造不同的聲音,展示聲音的變化是無邊界的,讓人「耳」不暇給,例如演唱中用鼻音、氣聲、借助音響器材製造電結他聲、像Bobby McFerrin般拍打胸口,甚至一邊唱歌一邊用食指拍打咪高峰(大家不要拍打,因為容易令咪高峰損壞)。

他們不但善於製造聲音,能夠將複雜困難的編曲唱得輕鬆非常也是Rajaton的厲害之處。例如能夠迅速改變聲音——在這小節用上扁平的鼻音,到下一個小節立刻改成很鬆弛的氣聲,看上來全無難度,簡直像按鈕一樣簡單。而他們的編曲不但有困難的節奏pattern,還喜歡將副旋律拆散成幾個旋律碎片,由不同的聲部唱出,團隊需有高整體性才能還原整段副旋律,令歌曲聽起來亂中有序,加添層次性。

當晚有幾首歌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為台灣之行而編,唱得頗有韻味的《魯冰花》;沒有歌詞,依靠不停重複而推高氣氛的《Dobbin's Flowery Vale》;手腳並用,一氣呵成的第一首安歌曲。不可不提是Rajaton的首本名曲《Butterfly》。這歌好比《Turn the Beat Around》之於Maytree、《Where In The World Is Carmen Sandiego》之於Rockapella,是Rajaton必唱的歌。雖然已唱過無數次,他們仍然樂在其中,完全沒有「交行貨」,這是專業的表現。

Rajaton不愧為世界上其中一隊最頂級的無伴奏合唱組合,表現超卓。若要挑骨頭的話,只能說唱法文歌時的「r」捲舌太誇張、beatbox的rimshot與小鼓聲不太神似。可惜,儘使有如此實力,好像仍不太能夠吸引到香港觀眾。據悉這次音樂會蠻有票房壓力,碰巧同期在台灣舉行的無伴奏合唱節「春唱」音樂會也遇上同樣的問題,而且每年的壓力越來越大,看來無伴奏合唱在兩地的發展似乎有進入「樽頸期」之勢,實在是一個隱憂。

場次:2015年4月14日 8pm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