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杜達美的新世界


雖然 2015 年才過了三個月,香港古典樂界已上演了幾個矚目的大型管弦樂音樂會,先有港樂舉行了第一輪的指環音樂會,繼而到泰利曼與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杜達美與洛杉磯愛樂樂團先後東來演出,成為城中盛事。其中樂壇新貴杜達美(Gustavo Dudamel)更是首次訪港,難怪即使票價高昂,門票依然一早沽清。

杜達美與洛杉磯愛樂樂團的兩晚的演奏曲目完全不相同,首晚是馬勒的《第六交響曲》,次晚是亞當斯(John Adams)的《黑色城市》(City Noir)和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新世界」》。有眼利的朋友發現這是一個先悲劇(這是後人給《第六》的別名),後新世界的曲目安排。碰巧的是,杜達美來港前剛與結婚九年的妻子離婚,所以有人戲稱曲目安排正好反映杜達美的心情。

筆者欣賞了第二場音樂會。兩套曲目都是美國味濃厚之選,《黑色城市》是美國作曲家亞當斯接受洛杉磯愛樂協會、倫敦交響樂團及多倫多交響樂團聯合委約而寫成,其靈感來自一部關於加州社會及文化史的叢書,「黑色」一詞既指涉叢書中的一個章節標題,也反映了 40 年代末至 50 年代初期間,這個城市中充斥罪惡與腐敗。杜達美在其洛杉磯愛樂樂團就任音樂會,就完成了此作的首演。至於德伏扎克的《第九》,相信不用多說,讀者們都知道作曲家所指的「新世界」,就是美國。

《黑色城市》是一首長 30 分鐘的交響樂曲,分成三個樂章:〈城市及其重影〉、〈獻給你的歌〉、〈林蔭大道之夜〉。只見杜達美踏上指揮台,一起手就要樂團奏樂,沒有任何停頓。整首作品簡直是為表現銅管部的威力而設,開首是一段加了弱音器的小號的演奏,不久之後是色士風的獨奏,爵士風格的音樂,加上爵士鼓的節奏,把觀眾帶進亞當斯的美國城市,這段音樂快速多變,象徵一個充滿活力,生活節奏急促的城市。色士風手還會不時站起來吹奏,加強表現力。這個樂章有很多銅管樂強力吹奏的段落,其威力比港樂銅管部吹奏《萊茵的黃金》有過之而無不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圓號組齊奏,七支圓號齊發,輝煌感無與倫比。音樂的電影感很強,令人自然地在腦中浮現一些畫面,例如一些細碎的樂句不停在各個木管樂遊走,使人聯想到汽車在鬧市中竄走的情景。相比之下,弦樂沒有太多搶人眼球的表演機會,只在一些較靜的時候才肩負起拉奏旋律的角色,而旋律大部分時間都維持在高把位,所以雖然氣氛較平靜,但音樂仍使人感到不安和精神繃緊。

第一與第二樂章之間並沒有停頓,色士風獨奏依舊突出(事實上色士風獨奏貫穿了三個樂章),然後是長號的獨奏,這次音樂先由加上弱音器的弦樂伴奏,接著氣氛不斷地推高,音樂逐漸變得熱鬧起來,讓觀眾聽得心跳加速。第二過渡至第三樂章沒有再作 attacca 處理,終章由豎琴與小提琴以虛弱的音色開始,氣氛與之前的形成強烈對比,不過音樂很快又回復熱鬧的氛圍。亞當斯的樂器配搭頗為有趣,當中的小號獨奏,主要是由豎琴和電顫琴伴奏。樂章有數次全樂團停頓,然後由弦樂齊奏一個固定的節奏音型,為隨後的音樂定下氣氛和音樂結構上的底層,同時穩定了節奏,這幾段可說是弦樂最搶鏡的段落。這樂章依然熱鬧非常,不停有新的音樂物料出現,它們聽起來奇形怪狀似的,反映出一座光怪陸離,且活力充沛的城市。

中場過後的《第九》的樂團編制較細,位置安排有特別處理,弦樂如之前般從指揮的左至右分別是第一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低音大提琴則放在大提琴的後方。舞台的中央是木管部,但他們坐得頗貼近,令處於舞台右後方的長號和小號的面前留有一片空間,像是有意避開他們(的聲量)。另外一邊也留有一樣的空間,遠看起來有點像骷髏頭般。

樂曲先由一段平靜樂段開始,然後是弦樂的強力齊奏,形成強烈的對比。弦樂其後的弱奏與大提琴的撥奏做得很好。對於這首耳熟能詳的樂曲,杜達美做了很多細緻的處理,例如長笛和緊接的弦樂奏出主題時,開首的幾個音奏得有點像頓音,不像平時一口氣、像劃一條線般奏出,然後下一句加少許漸慢的處理。至於銅管樂在奏樂句時,尾音又會作漸強的處理。

全晚最令人忘懷的時刻絕對是第二樂章,英國管吹奏的知名旋律固然是美不勝收,不過「牡丹雖好,終須綠葉扶持」,這裡的「綠葉」就是弦樂組,它們的弱奏恰到好處,既營造出溫暖的氣氛襯托著婉約溫柔的主旋律,聽起來虛弱得像是會一戳即破。長笛的樂句雖不停升高,但音色絲毫不尖。樂章後段的弦奏小組合奏欲言又止的,十分扣人心弦。整個樂章的演繹使人有一種揪心的感覺,音樂廳彷彿有種能量在凝聚著,教全場觀眾都屏息靜氣(但還是有一兩名觀眾忍不住咳了出來),直至音樂停止,杜達美的手放下來,觀眾才敢喘過大氣來,爆出一輪咳嗽聲來。

第三樂章的諧謔曲可說是活潑與莊嚴並重,杜達美的演繹的特別之處是轉段落時,長笛會稍為漸慢地吹奏,然後順勢進入下一段。杜達美沒有讓音樂停得久便開始演奏終章,在《黑色城市》中大放異彩的銅管樂在這裡得以(再次)盡情發揮,奏得很輝煌。各個短句的處理充滿特色,且層次分明。樂章臨近最後的高潮,弦樂從下向上奏時,杜達美忽然將音樂停頓了一下,然後才讓音樂爆發出來,做法出人意表。

樂曲完結後,全場觀眾的掌聲不絕,樂團先後加奏兩首樂曲:德伏扎克的《斯拉夫舞曲,作品 48,第 8 號》及只有弦樂的伯恩斯坦的《嬉遊曲》的〈圓舞曲〉(奏完這曲後出現了一段小插曲:杜達美示意弦樂部起身接受掌聲,但第一排木管樂手也站起來,他們轉過頭發現身後沒有樂師站起來,使他們站又不是,坐又不是)。大概因為是加奏樂曲,樂團的演奏顯然是一派率性自然。

作為當今樂壇的矚目新星,杜達美的指揮手法和風格自然備受關注。他的指揮動大不算大,只是在《第九》的終章的激動處才有較誇張的手勢,但整體所散發出來的能量頗大,很有活力。在指揮《黑色城市》時,他明顯會因應不同樂手而給指示:若是發指示給小號和長號,他大概會提早一秒;若是發指示給面前的提琴,則只會早少許。不過他好像不太著重弦樂運弓的情況,有時候提琴的運弓頗不整齊。再挑剔一點的話,有時樂器的進入不太乾淨俐落,有點粗疏的感覺。

筆者最欣賞他的地方是他的想像力,並且有勇氣為經典曲目注入新的演繹方法,予人驚喜。當然,新式演繹方法也不見得人人讚好,好像樂評前輩朱振威直言其新演繹缺乏邏輯,杜達美仍未登上大師之列,另一位前輩劉偉霖聽罷第一晚的音樂會後,更撰文高呼「我不愛你了」,可見杜達美這次東來,未能俘虜每一位樂迷的心。

--

杜達美與洛杉磯愛樂樂團

場次:2015 年 3 月 20 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