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電影中的古典音樂(一)

近期上映的電影,不約而同用了古典音樂作背景音樂,例如《冬日甦醒》中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在看雲起時》中韓德爾的音樂和Canon in D、大熱電影《飛鳥俠》更用上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馬勒的交響曲,導致它失去角逐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的機會。

其實電影導演用古典音樂,絕非甚麼新鮮事,以下是一些個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我盡量避免選擇像《莫扎特傳》、《貝多芬未緣曲》這類「音樂系」的電影):

《鋼琴戰曲》:蕭邦的Ballad No. 1

對不起,一開始便自打嘴巴,選了「音樂系」的《鋼琴戰曲》。無辦法,因為主角在廢墟中彈起此曲,令德國軍官也感動的一幕,實在經典,只要在Youtube搜尋pianist,第一個結果就是這幕。

Ballad譯作敘事曲,源自法文ballade,原指一些民間敘事歌謠,蕭邦是第一個把敘事曲套用在鋼琴音樂上的作曲家。他一共寫了四首敘事曲,雖然有說蕭邦是受波蘭詩人Adam Mickiewicz的詩啟發,但未能得到確認。事實上,儘管名為敘事,但樂曲並沒有明顯的敘事性,而且蕭邦向來都不是用音樂說故事的作曲家,所以即使他真是受是Adam Mickiewicz的詩啟發,他大概都是把自己的感受投放在作品中。

Ballad No. 1於1831年開始創作,那時他剛離開祖國(1830年離國),到了維也納,蕭邦借此曲抒發一個人離鄉別井的感覺,但他一直到1835年,在巴黎才完成它,並獻給Baron Nathaniel von Stockhausen。跟其餘三首敘事曲不同,它是唯一一首用上4/4拍號(只限引子一段)的。當然,論名氣,它肯定是四首之冠。

《時光倒流七十年》:拉赫曼尼諾夫的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var. 18)

說起在電影出現的古典音樂,想必不能不提這首。這段優美的音樂其實來自拉赫曼尼諾夫的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是作曲家於1934年,為鋼琴與樂隊創作的作品,首演時的獨奏者當然是拉赫曼尼諾夫本人,並由指揮家Leopold Stokowski領導Philadelphia Orchestra完成演出。

樂曲屬於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體裁,一共有24段變奏。所謂a theme of Paganini是指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中的最後一首,剛巧這首樂曲也是主題與變奏體裁。雖然分成一個主題與24段變奏,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變奏1至10為第一段;變奏11至18為較慢的第二段;餘下的成為終章。

由於旋律極為優美,第18段變奏經常被獨立收錄在古典樂雜錦碟中。有趣的是,其實拉赫曼尼諾夫是把原曲的旋律倒置過來(即原曲是向上行小三度時,他改為向下行小三度),再改變拍子和曲調而成。

還有一個關於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的趣聞。有說最後一個變奏難度很高,連拉赫曼尼諾夫在首演也因此感到緊張。於是他的朋友Benno Moisseiwitsch給他一杯Crème de Menthe,說喝了它能令他平靜下來。雖然拉赫曼尼諾夫平時滴酒不沾,但為了演出亦破了酒戒,結果演出成功,亦令最後的變奏多了一個The Crème de Menthe Variation的外號。

《第五元素》:董尼采第的Il Dolce Suono(from Lucia di Lammermoor)

如果看過經典科幻片《第五元素》,相信都會對那位膠味濃(純粹指她的服裝)的藍色外星女歌手印象深刻。她開始唱的歌其實來自董尼采第的歌劇Lucia di Lammermoor中第三幕著名的mad scene。Lucia di Lammermoor的故事有點像《羅密歐與茱麗葉》,男女主角Lucia與Edgardo來自兩個互為世仇的家族,二人雖已私訂終身,惜Lucia的兄長Enrico執意把Lucia嫁給Arturo,以加強家族的政治力量,所以他用計令二人產生誤會。在新婚當日,Lucia因精神錯亂殺死了Arturo,後來Edgardo得知Lucia過世,便引刀自殺,冀在天堂與Lucia相聚。

這套歌劇以第三幕的mad scene而聞名,也就是Lucia在新婚時精神崩潰,從二樓慢慢行出來,披頭散髮,手執刀子,白色的婚紗佈滿紅色的血,使大堂的賓客無一不被嚇倒,然後她唱出Il Dolce Suono(the sweet sound),想像自己與Edgardo在一起。

Mad scene之所以聞名,並非因為旋律性強,而是難度極高,當中有很多running、不同種類的裝飾音,當然少不了要飆高音,展示歌者的技巧、聲音的靈活性。這幕是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的標準曲目之一,讓她們「考牌」的歌曲。

《青春電幻物語》:德布西的Arabesque no.1

大家也許對《青春電幻物語》這套戲不太熟悉,但對其導演岩井俊二應該熟悉不過了。《青春電幻物語》攝於岩井俊二的成名作《情書》之後,故事描述了日本青少年的問題,題材雖然灰暗沉重,但岩井俊二採用唯美風格拍攝,使電影帶著詭異的氣氛。更有趣的是,岩井俊二採用了德布西的樂曲,為電影添上夢幻朦朧的色彩。

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曾明言自己不是印象派,但後人仍一致認定他為印象主義音樂大師(個人認為德布西只是不喜歡被別人定位,骨子裡是徹頭徹尾的印象主義者)。印象主義音樂的特點是不著重描述事物,而是通過色彩的變化,以提示的方式呈現事物,讓聽眾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Arabesque指的是阿拉伯風格的蔓藤花紋,德布西一共寫了兩首,皆屬於年青時期的小型作品。雖然是早期的創作,但已經能反映出印象主義的傾向:分解的和弦、輕盈的織體,旋律行雲流水的上下來回流動,予人一種變幻莫測的感覺。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