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上舞台之前,落舞台之後——專訪女中音連皓忻

前言:這次訪問的源起,來自一次偶遇:有天當我離開辦公室,碰巧遇上連皓忻 (Carol Lin),在電梯中她跟我說她正在閱讀一本關於慈禧太后的書(因她將於新的室內歌劇《大同》中飾演慈禧與羅儀鳳),才發現慈禧原來是一個很厲害的女人。那時候我便靈光一閃,覺得觀眾大多只看到歌唱家在舞台上的表現,對他們上舞台前的準備,或是他們在演出後的事不太了解,於是便決定就這兩方面,跟 Carol 做一次訪問。

問:在表演前你一般會做甚麼準備? 答:我通常不會一開始就學習音樂的部分,而是熟讀歌詞,不管是意大利文、德文還是法文,我都要把它變成自己的語言般。因為只有非常熟知歌詞內容,才可做到由心出發地去演繹歌曲。另外我會從不同途徑去搜集關於作品的資料,例如唱歌劇,當然要先了解故事內容才可表演。

我覺得唱歌是需要無限的想像力,因為如故事情節是關於親人被殺,我怎樣去感受「親人被殺」的感覺呢?總不能真是去殺人吧。我只可以從找到的資料,去尋找當中的邏輯,了解角色的動機,才能產生感受,從而代入那一刻的情節。

我相信即使是短歌也好,它都一定有某種情感或訊息在背後,歌手的責任就是去發掘它們出來,呈現給觀眾。其實這個準備過程就像一個偵探,要從音樂中找尋蛛絲馬跡,加上自己的邏輯,然後轉化成感情表達出來。碰巧我是一個很喜歡「掘野」的人,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很喜歡看偵探小說,偵探漫畫如名偵探柯南、金田一,我有一整套,各種偵探美劇如CSI系列我都看過(TVB劇集當然不會看),所以對我來說,發掘是一個很好玩的過程。

問:你有沒有試過無做以上的準備便去表演? 答:我從前就是沒做好準備便去表演,那時只管唱好音,唱得漂亮便算,當然我知道要理解歌曲的意思,但只是「知道」而然,不是將音樂和自己的心連結起來。

問:那麼你是如何「覺醒」過來,學懂要做足準備 答:主要是從我兩位老師身上學習,一位在意大利的台灣人、一位在維也納的日本女高音。特別是前者,她問我「你有沒有自己的 idea?你演唱時背後的邏輯是甚麼?」這些事是我從來未想過的。當我思考這些問題時,才發現以往都是跟隨老師的提示,參考其它歌手的演繹。不是說這些是不重要,而是演出當中要有自己的idea。其實做到這點就是一種進步,能夠認識自己的聲音、認識自己是誰,慢慢地覺醒過來。

父親對我的影響也非常深,他很 buy 李小龍,使我也很 buy 他。雖然李小龍是一個武術家,其實他也是一位藝術家,與歌唱家一樣,用身體作為媒介去表達自己。我經常受他的名言所啟發,特別喜歡其中一句「be water, my friend」,就是說我們要像水般沒有固定形態,可以變成不同形態。我本身是一個黑白分明的人,以前會把自己放進不同的框——我覺得這件事是這樣就一定是這樣,但其實越是認識其他東西,特別是認識從事非音樂行業的人,便發現事物並不一定只有一種形態。

問:若是表演全新的作品,例如前年《蕭紅》的丁玲,你有沒有甚麼特別的準備? 答:雖然表演全新的作品沒有任何歌手可以參考,但其實對角色的研究,要做的都是一樣,兩者分別不大。表演新作反而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跟作曲家討論。例如我正在學習的《大同》,現在收到的樂譜其實已是 revised version。早前陳慶恩博士問我的意見,我便跟他說部分情緒強烈的情節,音樂上可以寫得高音些,將一些音程寫得大些,營造更強的戲劇效果,然後他便修改。

不過,我在研究羅儀鳳的時候遇上困難,就是關於她的資料不多。這時候就要運用之前所說的想象力,代入角色之中,想像自己有這樣的哥哥與母親,應如何自處,要不停問why,從中找出演繹這個角色的方法。

問:我知道你為了準備飾演慈禧這個角色,特意買了由張戎寫的《慈禧太后》,可否說說為何選這本書? 答:其實我買了好多本書,而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趣,因為它給我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慈禧。作者張戎是在中國長大,現居於英國。她不只在大陸搜尋資料,還去了大英博物館,甚至可進入一些非開放給公眾的地方找資料,研究得很全面。

一般人對慈禧的印象都很差,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原來她是走到最前的人,在她的統治下,中國有了電燈、自來水。然而大家都忘記了她的功勞,而會歸功給其他人如李鴻章。當然她也有做錯的時候,只是身處亂世,無論如何都會是吃力不討好。書中也有數個章節談論「百日維新」。很多人都覺得康有為是好人,慈禧是壞人,其實我們不能否定康有為也是利用光緒去達到自己的權力目標,所以歷史人物並不如我們想像般的 stereotyped。

看了這本書後,它給我一個新的 idea,就是沒有人本身想做「衰人」,就算是毒犯販毒,他背後都會有他的原因。所以這本書給我一個很好的理由,用我的角度去飾演慈禧這個角色。

問:你在表演前會看書找資料,那麼表演後你會看關於演出的評論嗎? 答:老實說,有關我的評論真的不多,因為我通常都是做 minor role。就算自己在 Cavalleria Rusticana 當女主角,那些樂評都是寫夜場,而不是我那場。我想我還未去到很 popular 的程度,會有很多評論提及我,所以我也不會特別去找評論看。何況在 facebook 上,只要是與演出相關的評論,已經會有很多朋友 share 出來,所以不需刻意去找來看。當然我看評論時,也會緊張「究竟我的角色會不會有人留意到呢?」

問:你對評論有甚麼看法? 答:唔……你這條問題問得真好,我從來都無想過……我覺得評論界跟其他行業一樣,都存在著質素參差的現象,所以我會留意是誰寫的。同時我會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因為他們有表達自己的權利。但無論如何,自己的價值是由自己給予的,不是說不聽評論人的意見,而是要經過分析,覺得需要時才 take 他們的意見。

問:記得你上年在《浮士德》中飾演了 Siebel 一角,演出後有篇評論狠評你,你有甚麼感覺? 答:其實他寫了幾篇評論,都有批評我。正如我之前所說,自己的價值是由自己給予的,而不是別人定,是不是他說我差,我就是差呢?我覺得如果是說我好的話,我會多謝他;若是說我不好的話,我會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做得不好。例如《浮士德》這次演出,我專程去了巴黎找一個導師教我發音,他是巴黎其中一個最好的導師,負責指導 Paris Opera,他都說我的法文沒有問題。那位樂評人批評我的法文讀音有問題,那麼他又是否 speak fluent French呢?部分批評更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看了那篇樂評我當然會不開心,畢竟我也是一個人,有人這麼直接的攻擊我的時候,不開心是很正常,只能叫自己繼續努力,下次要小心,然後 move on。即使有人讚我,我會高興,但亦要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飛了上天」,以為「I am the queen」,否則會忘記了反省,失去上進的心。

Carol Lin個人網站:http://www.carolhoyanlin.com/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