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思行評《傅聰鋼琴演奏會》

(刊登於《Art Plus》一月號)

傅聰,一個在中國音樂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名字,1955年,傅聰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獲得第三名和「瑪祖卡」獎,是首位在國際性鋼琴比賽中獲獎的中國音樂家。及後,他的琴聲傳遍世界各地,不但名聲日響,技術與藝術修養也不斷提升,令他晉身大師之列。傅聰的演繹、表演風格,以及對藝術的態度,絕對非常值得給觀眾欣賞,讓後輩學習。

2014年,傅聰來港舉辦音樂會,是繼2013年後再次到香江獻技。雖然宣傳品上寫著該晚是全蕭邦音樂會,但拿起場刊才發現當晚的演奏曲目包羅萬有,時代跨度很大,亦不見得全是非常熱門的樂曲,包括舒曼的《C大調阿拉伯式格 Op. 18》、海頓的《g小調奏鳴曲Hob XVI:44》、莫扎特《a小調迴旋曲 K. 511》、貝多芬的《小曲六首 Op. 126》、德布西的《前奏曲六首 》(選自第二冊)、蕭邦的《瑪祖卡三首 Op. 56》及《f小調第四敘事曲 Op. 52》。

說回音樂,傅聰刻意把鋼琴放置在舞台的較後方,據聞這是因為他希望觀眾能更專注於音樂本身,而不是他的雙手,而他又可以與觀眾保持較遠的距離,減少受他們的影響。單是一個簡單的舉動,已見大師對表演和藝術的尊重與認真。

傅聰彈奏時十分集中,整個身驅幾乎是紋風不動,予人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第一首樂曲篇幅不大,舒曼創作此曲時正值29歲,與克拉克打得火熱,傅聰不但彈得十分流暢,更是從逗點音符中表達出作曲家當時的朝氣與活力。而且他的演繹層次分明,高音部的旋律,中間和低音部的和聲清晰易辨,更能做到收放自如,低音沉實不膩,旋律很具歌唱性。

緊接的兩首樂曲均屬古典時期作品,感情色彩不算濃厚,觀眾要欣賞的,更多是演奏者扎實的彈琴技巧。傅聰的海頓和莫扎特可說是樸實無華的演繹,對於前者,每個音符他都彈得非常清晰,充滿輕快跳脫的氣氛,並沒有過多的感情投放;至於後者,他的琴觸與力道控制皆達化境,聽著傅聰彈著連綿不斷的十六分音,彷彿經歷著一段音樂旅程,令人的心情不自覺地隨音符的升降而起伏。在傅聰的演奏當中有很多細微的處理,值得觀眾用心細味,例如重複的和弦,他會較柔地彈第二個和弦,為樂句加入變化而不會有過多的戲劇性;當傅聰在踏著最後一次的踏板,突然放開,令音樂中因延音所建立的張力一下子消弭,這個效果只能用神奇來形容。

上半場完結前傅聰彈奏了貝多芬的《小曲六首 Op. 126》,這是他上次來港時表演過的曲目。這六首短曲是貝多芬最後的鋼琴作品,時間上已進入浪漫時期,各曲表達了豐富多樣的情感,正好讓傅聰展示各種技巧,他把第一首的running彈得清楚無比,像清新的小溪;第四首的強音很有力量,當中左手的結實低音與右手的輕盈高音相映成趣。不過整套樂曲中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首的最後一個終止式,當傅聰要彈最後的和弦時,他作了一個不著痕跡,非常小,恐怕不到半秒的延遲,這個延遲雖難以察覺,然而,這個小小延遲,像是傅聰的小小玩笑,讓筆者對演奏的預期落空了,而在生出錯愕感前,他又彈出最後的和弦,補償了之前的落空。要做到這個玩笑,時間的拿掐不但要準確,更要有相當的想象力才能完成。

下半場傅聰彈了多首短曲,包括他拿手的蕭邦的瑪祖卡,不過令筆者難以忘懷的一刻發生在最後一首樂曲《第四敘事曲》。傅聰的演繹沒有絲毫的矯情,在速度和聲量上只作適量的變化。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彈第54小節的重複降G,只消幾個單音,便能將音樂張力凝聚和累積,到最後一個音時,力量已能充撐整個場地。這簡直如像是一位內功深厚的武林高手在不經意之間,顯露出他的功力來。

資深樂評人周凡夫曾說過,他一生聽音樂會無數,有幾個叫他畢生難忘。對筆者來說,這場音樂會肯定是其中之一,不但因為傅聰的出眾技巧和上述的magic moments,更是因為像他這樣「巨劍無鋒」般的中國鋼琴大師確實是越來越難出現,令這次體驗變得彌足珍貴,必需好好記下。

觀賞場次:2014年11月18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