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的年代要來了

「我們的年代要來了」是最近爆紅的 KillerSoap 主音陳樂基在《中國好聲音》中說過的一句說話。事有湊巧,在看到他的參賽片段前,我在觀看自己的 facebook時也萌生出這個想法。

有這個想法,一來是因為隨著年紀漸大,朋友們(和我自己)的知識、經驗、職位逐漸提高,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社會話語權,此乃正常的世代交替現象。二來是現今個人表達意見的渠道多樣化,技術門檻亦不停下降,變相鼓勵年青一代勇於表達自我,他們可以在 facebook 留言、寫文章放上網或投給網媒、拍影片等途徑來抒發己見,不必呆等機會的來臨,而是主動地搶佔話語權。

碰巧之後我觀看了兩個演出,一個是戲劇,一個是音樂,兩者都是以青年人為主,他們不約而同地藉著藝術去表現自我,表達自己。那兩個演出分別是盛夏劇團的《青春還盛夏了什麼?3 劇場100》和 Music Lab 的《來自香港的人》 (Made in Hong Kong)。

無悔的青春:《青春還盛夏了什麼?3 劇場100》

先說盛夏劇團,它是一個成立了七年的實驗劇團,基本上每年都會「招兵買馬」,招募新的創作演員共同創作,是故每年的演出都充滿新鮮感,洋溢青蔥氣息。《青春還盛夏了什麼?》是盛夏劇團的主要戲碼,《青3》明顯受榮念曾的作品影響,當中不乏向他的百年孤寂系列致敬的橋段,例如〈國歌接力賽〉中音樂在反複播放中國國歌中「前進」的音樂,然後所有演員不停從台左用各自的方式跑到台右,這是百年孤寂系列的 signature;其中一名演員一直坐在舞台後方的摺椅,一動不動,就像何秀萍在《百年之孤寂10.0 —文化大革命》的角色如出一轍,是一個劇場的觀察者。

與盛夏劇團的舊作相比,《青3》最大的不同是演員面向觀眾讀白的橋段多了很多,像〈English Drama Club〉中,各個演員都是對觀眾讀對白,沒有任何演員之間的對手戲或內心戲。這種處理手法無異令戲味大減,但同時令 make a statement 的意圖更為明顯和強烈。透過這些 statement,這群年青人發表自己對周遭事情的意見和感受,例如〈English Drama Club〉中對香港的感覺、〈給黃之鋒的信〉中對青年人投身社會運動的感受、〈應屆 DSE 考生成績表〉中對 DSE 的意見、〈杜老師1-3〉中對社交(網站)的想法、〈低頭族〉中對低頭族的看法等。其中最令我有感受的,是落幕後一位女生走到台上讀的一段 statement,這段由聯合導演鄭國政撰寫的 statement,可視為這套劇以至盛夏劇團的理念:不要視加諸於年青人身上的框架為理所當然,要敢膽質疑,不要懼怕那些框架,放膽做想做的事,追自己的夢。

從這個出發點看《青3》,便可了解它就是要展示年青人的青春活力和想法,他們透過舞台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參加合唱團的女演員用歌聲唱出 house rules、受過舞蹈訓練的女演員要在舞台上跳舞(而且是模仿 Pina Bausch 的經典作 Café Müller)、男演員在秀籃球技術,甚至有幾名男演員作全裸演出。誠然從技術層面和藝術深度來看,《青3》的確未算是成熟,而且觀眾也許會不理解或不認同他們的行為,以至背後的理想與想法,這些都不過是觀眾的選擇和意見,對演員來說,最重要就是有了舞台這個平台,給他們機會發聲,好讓他們無悔青春。

觀賞場次:2014 年 8 月 3 日 3pm

矛盾的青春:《來自香港的人》

至於 Music Lab,它是由一群八十後的年輕音樂家組成的非牟利團體,由黃家正及吳懷世分別擔任藝術總監和總指揮,標榜要「以創新為前提,不拘形式,務求以不同實驗,帶給觀眾多元化的古典音樂節目」。此前已舉辦過古典音樂棟篤笑、與流行歌手合作的音樂會,足見他們的心思。這場《來自香港的人》是 Music Lab 季度壓軸音樂會,貫徹其宗旨,除了請來羅乃新合作,還找了數名視覺藝術家(羅旻培、愛卡、張志偉及其團隊、何博欣),演奏時播放他們的作品,嘗試透過這種跨媒體合作來「敘述和探討香港的歷史發展、被遺忘的小島、甚至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等議題」。

選曲上除了《藍色狂想曲》,其餘的《牧神之午後前奏曲》、《鵝媽媽組曲》和《圖畫展覽會—鋼琴協奏曲》都是故事性很強的樂曲,讓視覺藝術家們能易於發揮。他們的作品多樣化,有照片集、插圖動畫、stop-motion 影片、純插圖集。然而,表演者和創作者們無可避免要面對一個問題:音樂會究竟是以音樂、圖像還是音樂會主題為主導?若是音樂先行,選曲與主題已有矛盾——除了演奏者是香港人外,樂曲跟香港毫無關係,此外圖像也應配合故事內容;若是圖像或主題先行,那便不得不虧空了樂曲本身的內容,把音樂當作配樂,用影像賦予樂曲新的故事或意義。

就當晚所見,演出看來還是音樂為主導,令各個元素未能緊扣到主題。數個影像作品中最有「香港味」的是張志偉的作品,當中出現了紅隧口汽車川流不息這個香港人熟悉的情況,然而作品內容其實也只是關於夢境與現實的故事,放諸其它地方亦可,並不是甚麼香港獨有的事情。其餘的都是展示自己的畫作(羅旻培的作品出現技術問題,故無法評論),看不到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等議題的探討。當然,若他們把主題定位在「香港人的演出╱作品」,那便另作別論。

若只評論音樂表演,獨奏的羅乃新的演出淡定平穩,而黃家正的琴觸細膩多變。至於吳懷世指揮的 Music Lab 管弦樂團的表現不俗,演奏法國印象派音樂時表現出當中朦朧、幽靜、輕柔的色彩和感覺。可是樂團的聲音仍未能完全融和在一起,即使是單一樂部,如第一小提琴,仍能聽得出各個樂手的琴聲,而不是一個統一的聲音。樂部間經常出現聲音平衡的問題,例如《圖畫展覽會—鋼琴協奏曲》的結尾,銅管部過大,蓋過其他的聲音。此外整個樂團的整齊度也有待提升。

話雖如此,畢竟Music Lab 管弦樂團還是一個成立不久的樂團,「實戰」經驗不多,仍處於磨合期。從這個音樂會的表現來說,他們是具備相當的潛力,希望假以時日,它們能達至更專業的水平。

觀賞場次:2014 年 8 月 4 日 8pm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