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還繼續追夢的 82 歲姐姐

潘迪華,人稱潘姐姐。最近她很活躍,先是在 6月 8 日出席由麥家樂指揮的《白孃孃遇上貝多芬音樂會》,然後在 7 月 12 日又有由東區兒童合唱團演出的白孃孃兒童教育版,難怪這陣子多了傳媒採訪她,所以我也趁機上門訪問她,順道探望她老人家。

1931 年出生的潘姐姐,經已 82 歲了,今代的人即使聽過她的名字,對她的認知甚少。訪問前我問過一些「90 後」的朋友,他們對潘姐姐的感覺是「經典」、「金曲」,但她有甚麼經典金曲就說不上,潘姐姐跟他們之間畢竟存在了巨大的距離。

所以在正式寫這篇訪問前,我打算花一些文字介紹潘姐姐,好讓各位讀者認識她。原為上海人的潘姐姐,18 歲來港定居,1964 年跟 EMI 簽約,成為第一個跟這間英國唱片公司簽約的香港歌手,當時她的「同事」包括 The Beatles,不過彼此從未碰過面。潘姐姐還創下多個「第一」的紀錄,例如首位擁有歌迷會的香港歌手;創作本港首齣原創音樂劇《白孃孃》;第一位跨越了多間公司的版權限製,推出 Anthology CD:潘迪華 101 至愛 4CD Boxset(據林二汶在一次演唱會表示,潘姐姐是第一個以「101」的方式推出唱片的人)。

潘姐姐喜歡現場演唱,尤愛 Big Band 音樂,她的經典金曲包括〈梭羅河畔〉(Bengawan Solo)、〈Ding Dong Song〉、〈永遠的微笑〉、〈愛你變成害你〉等。她在1965年拍攝了宣傳香港短片《East West Island》,收錄了 〈My Hong Kong〉 及 〈Willow Pattern Blues〉兩首歌,情況有點像張學友和陳奕迅為「家是香港」運動演唱〈同舟之情〉。

除音樂外,潘姐姐也涉足電影,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是王家衛的《阿飛正傳》。戲中她飾演張國榮的上海籍母親,此角色更為她帶來第 28 屆金馬獎以及第 30 屆亞太影展的最佳女配角獎。

潘姐姐的分身—白孃孃

訪問潘姐姐,必定會說到白孃孃,即使你不談及,她也會主動地講到它。關於白孃孃,很多媒體都已經報道過,卻鮮有人追溯潘姐姐立下決心創作原創音樂劇的因由,所以我把握機會,問她為何搞音樂劇,特別是音樂劇在香港還未算普及的時代。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倫敦工作,很喜歡當地的生活和文化。由於事業只是剛起步,工作量不多,所以我有較多時間去學習新事物。」潘姐姐說:「在西方待了一段時間後,由於自己的民族意識高,開始反思為何咱們中國的音樂那麼動聽,就是沒人欣賞,所以我開始萌生出『把中國音樂推廣出去』的念頭,希望能夠貢獻國家。」在這個意念下,潘姐姐想到 cross-over——用西方樂器演奏中國音樂,不但讓人一聽便認到是中國音樂,同時確保西方人既能欣賞,也能夠親自演奏。就像西方古典音樂,即使是中國人也能演奏,將古典音樂在東方社會推廣開去。有了創作方向後,潘姐姐嘗試模仿外國人製作音樂劇,自己找創作班底和演出人員,當中包括還未成名的黃霑和顧嘉輝。

「那麼為何取白孃孃的故事,而不是梁祝、孟姜女的故事?」我好奇地問。潘姐姐說:「中國有幾個故事是我特別喜歡,例如西遊記,但它太長了。白孃孃的人物性格鮮明,例如白素貞是一位有自己思想的女性,也敢於承擔自己的過失;許仙則是個無目標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這些角色也呼應當下社會,許仙像很多時下年青人,茅山道士就像一些為保自己飯碗而傷害他人的人,法海就是當權者……亦因如此,白孃孃的歌是不會過時的,這是我選擇白孃孃的原因。」

的確,白孃孃當中的歌雖創作於 70 年代,但若放在現代,仍不會顯得落伍。以〈愛你變成害你〉為例,那是白素貞露出原型,把許仙嚇死去後唱出。從當今社會來看,我聯想到「直升機家長」,他們出於愛對兒女百般照顧,卻不懂放手,令他們在溫室中成長,卻不知道過份保護反而會削弱他們自立的能力,無形間害了他們。

我甚至主觀地覺得,潘姐姐是無意識地在白素貞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使她無法放下。不是嗎?潘姐姐同樣是一名非常有主見的女性,就算生活在外國,浸淫在西方文化中,仍熱愛自家的文化,不像一些在外國讀書回流的人,一味崇洋,扮作 ABC。她亦不怕艱難,為了理想去籌劃白孃孃,就像小青力勸白素貞不要跟許仙談戀愛,白素貞卻一意孤行。

幾經辛苦,白孃孃終於在 1972 年上演,連開 60 場,但是票房仆直,潘姐姐蝕了過百萬,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但她是如何償還債務?「對我來說,錢永遠是排第二。」潘姐姐平淡地說:「我當時很有自信,只要接多些商業表演就能還債。」

不過商業歸商業,潘姐姐還是對表演有要求,若要唱一些無甚感覺的歌,她會想辦法令自己喜歡那首歌。「我會從歌的詞入手,歌詞一定要靚,然後自己想辦法去演繹它。例如〈永遠的微笑〉,我聯想起媽媽的笑容,唱的時候便有了感覺。」

一般來說,當夢想成真,即使蝕了本,也理應心滿意足,繼而去追下一個夢。但潘姐姐仍不甘白孃孃就這樣埋沒在歷史中,1974 年白孃孃重演了 10 場,到 2006 年才推出錄音版本,之後幾張唱片都有收錄部分歌曲。在 2011 年的《Rebecca Pan & The Big Bang 音樂會》找來官恩娜、陳浩鋒和香港新青年合唱團演出白孃孃部分選段,最近的幾個 project 都與白孃孃有關。

我問:「為何你堅持做白孃孃?」「因為它的音樂非常好,而且當中有我的靈性,」潘姐姐說:「其實我也有參與音樂創作,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成,有時就請顧嘉輝幫我完全它。當然他也寫得很好。」此外,無人能為她譜寫新劇也是原因。說到這裡,潘姐姐忍不住埋怨香港人的功利:「香港社會令人變得太功利了,不像菲律賓人那麼有熱誠,他們不會為音樂斤斤計較。」難怪多年來為潘姐姐作現場伴奏的都是菲律賓人。

白孃孃一直取不到成功,令本身不迷信的潘姐姐不得不相信一丁兒「命水」二字。「戲班的人說凡演白孃孃,結果都不太好,不論是京劇、川劇都一樣。就算是林青霞做的白蛇傳電影,票房都不好。」

「我是夢想者」

一直在追夢的潘姐姐坦言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過她對理想的定義劃得很寬,她認為理想不一定是甚麼宏圖大計,即使是一個尋常家庭主婦都可以有理想。「望夫成龍都是一種理想呀。只不過我很貪心,不滿足於普通的家庭生活,我知道自己喜歡做甚麼,做了甚麼才會開心,所以能夠一心一意去追夢。不過若果我能遇上對的人,也許我不會走現在的路,而會過一般的家庭生活。」

大概是潘姐姐這種對夢想的堅持和鍥而不捨的態度,特別容易感召到年青人。事實上潘姐姐身邊從不乏年青人:在 2007 年她跟一位女大學生和其男友一起去古巴(那趟旅行的部分片段收錄在潘姐姐 2012 年推出的 box set 《我的心》);2008 年和 At 17 一起舉行演唱會;2009 年與一眾本地的 indie musicians 如 The Pancakes、My Little Airport、林一峰等人舉行演唱會。「我身邊有很多年青人,他們都有理想,但現在很難實現夢想,所以我會找他們幫我,既幫到我又可以讓他們實現夢想。」例如在 2011 年的告別演唱會上,潘姐姐便找來兩位「妺妺」王芳和熊思敏為她伴奏。

追夢之路永遠不會是條坦途,很多人面對困難時少不免怨天尤人,潘姐姐也不例外。「從前我會埋怨,埋怨別人不支持。但現在我不再埋怨了,因為我明白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不過她亦會把目光放遠,寄望將來:「我是夢想者,希望借古時的一些東西,套用在現代,也適用於未來。總有些事是不會改變,只是形式不同了罷。我相信將來總會有人聽到白孃孃時,會懂得欣賞當中的音樂。」

談理想不難,敢於追夢卻十分困難,特別是在香港這個地方。記得之前訪問女高音鄺勵齡,土生土長的她明言香港是個「磨滅人的夢想」的地方(詳見音樂就是學習、學習和學習:專訪女高音鄺勵齡)。潘姐姐也十分同意這種說法,對她來說,追夢的原動力來自個人的意志力:「現在回頭看,雖然我沒有甚麼成就,但至少我做過了,我方可心息。」

就是因為香港不是一個容易追夢的地方,很多人選擇離開香港,但潘姐姐沒打算離開,即使她來自上海,也沒有回家鄉發展的念頭。「現在大陸人的生活態度簡直是不知所謂,他們太著重物質了。我理想中的大陸已經不存在,我想我不能跟他們磨合到。」

「那為甚麼不留在外國?」我問。潘姐姐說:「雖然外國的文化比中國的好,我又能夠跟他們相處,但我終歸是中國人,只能說『I was born in a wrong place』。不過我還是很珍惜中國的文化。」

雖然潘姐姐在 2011 年舉辦了告別演唱會,名義上已經退休了,但她卻退而不休,一直都有活動進行,例如 2012 年到港大進行唱談會(網上足本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k8w-rwk3U)、到今年除了上述的活動,她又會在 11月跟香港兒童合唱團合作,(當然又是)演出白孃孃,更會重新發行白孃孃錄音版唱片。

訪談期間潘姐姐說還在為票房煩惱,不時詢問我的意見。在這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一位已經年過八十,可敬的老婆婆,而是一位眼中閃爍著理想,內心充滿熱誠的姐姐。儘管人生已到了黃昏,她的生命仍在發光發亮,比起那些風華正茂,卻正在虛度光陰的年青人,潘姐姐更為年輕,更具魄力。

延伸資料:

潘迪華 facebook fan page:https://www.facebook.com/rebecca.pan1229

潘姐姐的首本名曲,也是白孃孃中最出名的歌曲〈愛你變成害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aaswPLxXs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