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開貝多芬不朽之謎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作曲家名垂千古,他們的名字隨其作品一直流傳至今,然而,在那些作曲家之中,有兩三個名字是異常突出,其中一個就是「樂聖」貝多芬,即使在「作曲家名人堂」中,他的名號顯得特別耀眼,光芒蓋過其他人,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德伏扎克等在他面前變得黯然失色。為何貝多芬「...


由凡入聖——評《希臘受難曲》
今屆香港藝術節三套網上歌劇節目都是難得一見的製作,按播放時序分別是《死城》、《鼻子》和《希臘受難曲》(不計音樂會版歌劇《鄉村騎士》與《丑角》),無獨有偶都呼應到當下的俄烏戰爭:《死城》關於「失去至親」;《鼻子》關於「極權政府」;《希臘受難曲》關乎「難民」,其中以後者最令人動...


來自烏克蘭的蘇聯音樂家
眾所週知,蘇聯地大物博,曾是世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在這片超過2,2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產過不少知名的音樂家,今天都會稱他們是來自蘇聯或俄國,但如果用現今的疆土劃分,究竟有多少個真的原藉俄國?在俄烏戰爭下,就跟大家分享幾位可以「脫俄入烏」的音樂家。 Sergei...


虛實間的《死城》
香港藝術節踏入五十週年,本應值得大肆慶祝,可惜第五波疫情襲港,所有現場演出再一次「清零」。幸好有了去年的經驗,藝術節準備了多場網上錄播節目,讓觀眾能夠安坐家中,欣賞難以在香港上演的精彩演出,其中一齣重點節目是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2019 年製作的歌劇《死城》。...


古典音樂界如何回應戰爭
俄烏交戰,震驚世界。正當戰火在烏克蘭蔓延時,全球民間各個界別紛紛表態和行動,古典音樂界當然不會獨善其身,以下輯錄一些跟重要音樂家或團體相關的行動。 在古典音樂界中最重大的相關事件圍繞俄國指揮家Valery Gergiev,不只因為他名氣大,跟全世界各頂級樂團有合作,更重要是...


網絡時代裡的樂評人
最近香港哲學普及團體「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眾籌成功,自行製作對談節目《哲學係咁傾》,延續被香港電台叫停的節目《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向大眾推廣哲學。其中一集《網絡時代裡的電影》請來游學修和麥曦茵討論電影與網片的分別。...

2021年香港古典樂界回顧
去年筆者撰寫年度回顧時,用了一個「空」字來形容2020年的香港古典樂界(詳見《香港音樂界2020年年度選字——「空」》),代表該年因疫情令演藝活動完全停頓,觀眾席空空如也。至於2021年筆者會用「限」字,代表業界在諸多限制下努力求存。...


記2021年香港十大樂聞
上月,香港電台第四台公布了2021年「十大樂聞齊齊選」的投票結果,從21項候選音樂新聞中,選出十項「對香港文化及學術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樂聞」,是作為回顧2021年香港樂界的一扇不錯的窗。 討論今年的「十大樂聞」前,先說說「十大樂聞齊齊選」的投票機制,第四台會先邀請音樂及文化...


唱出本土合唱歌聲
近年本土風潮大行其道,在各個領域中「本土」元素一再被強調,例如流行音樂裡,廣東歌得到大眾注視,更難得的是對本土的重視不限於過去,還有未來——亦即是全新創作,新一批音樂人及其作品備受推崇,在文藝界中亦有相同的趨勢,香港新青年合唱團舉辦的《合唱全景——本地聲音III》便是一例。...
一位立場博客紀念立場新聞
我是《立場新聞》其中一位博客,由《主場新聞》寫到《立場》,沒九年也應有八年,沒想到歷史真的懂得開玩笑,當年《主場》一夕間消失,《立場》也是一日內「被封場」。 在《立場》寫了多年,倒是很少上他們的辦公室,第一次是他們辦網聚,那時候還未遷往最後辦公室地址,第二次就是去年他們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