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室內歌劇《婆婆》
2022年對香港藝術節的員工是難忘的一年,不止是因為整個藝術節再次因疫情而取消所有現場演出,而且他們不再囿於固有節期,在劇場重開後推出「香港藝術節延續篇」,積極舉辦網上和實體節目,變相是「全年無休」,連同其「無限亮」計劃都延續至下半年,其中室內歌劇《婆婆》便在九月中免費網上...
2022年9月22日


The ill-fated musical receives well-deserved but delayed applause
The musical The Impossible Trial co-produced by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nd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is a journey lasted for...
2022年9月19日


老青幼同台表演
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自2019年11月展開「耆樂唱一舖」計劃,通過招募多名導師,為退休人士及長者舉辦一連串歌唱和音響工作坊,旨在訓練他們參與無伴奏合唱演出,為期三年。在元朗劇院演藝廳舉行的《盆菜四重奏》就是計劃的結業演出。...
2022年9月15日


從數字看2019/20香港藝術界狀況
香港藝術發展局發布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19/20》,這是由2008年起開始的恆常計劃,旨在「建立一套資料搜集的指標藍圖,為業界提供更新的資料,以持續跟進及觀察本港文化藝術生態環境和發展趨勢」。是次報告蒐集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間於29座演藝設施合共73個...
2022年8月31日


精彩的《羅馬假期》
轉眼間,2022年經已過了一半,香港管弦樂團也迎來樂季最後一場音樂會《羅馬假期》,由廖國敏指揮演繹雷史碧基的名作《羅馬之泉》與《羅馬之松》,以及樂團敲擊手龐樂思寫給太太兼團友施家蓮的短笛協奏曲。 不過這個節目可謂一波三折,本來樂團在5月5日公布5至7月節目時,《羅馬假期》是...
2022年8月5日


用合唱保存粵語文化
近年本土化的風潮非常盛行,大眾對本土文化和保存十分重視,例如在流行音樂方面對粵語歌趨之若鶩,在合唱界亦有相似的勢頭,一些合唱團舉辦以「本土元素」為主的音樂會,例如本地作曲家專場音樂會,或是歌曲內容跟香港有關的作品,當中最有意識和積極的,必定是中大合唱團。早於2016年與「演...
2022年7月13日


記兩場創新音樂會
自劇場解封後,表演節目逐漸回復正常,套用一位文化記者朋友的說法,現在是「報復式」出現,筆者亦回復經常出入劇場的日子。六月中便一連兩天觀看了兩個節目,無獨有偶都是創新的音樂會,第一個是香港城市室樂團的《野地之聲》和音樂新晉薈萃的《英雄之浮想》。 《野地之聲》...
2022年7月7日


身陷永劫回歸的瑪莉亞
由於第五波疫情,劇場再次封閉。經過數個月的「冷河時期」,終於因疫情退減而可以有限度解封,各藝團立刻「摩拳擦掌」,重新舉辦節目,滿足一眾「餓戲」已久的觀眾,當中不乏大製作,包括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再生瑪莉亞》。 《再生瑪莉亞》其實就是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唯一的探戈輕歌劇《布宜諾...
2022年6月18日


解開貝多芬不朽之謎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作曲家名垂千古,他們的名字隨其作品一直流傳至今,然而,在那些作曲家之中,有兩三個名字是異常突出,其中一個就是「樂聖」貝多芬,即使在「作曲家名人堂」中,他的名號顯得特別耀眼,光芒蓋過其他人,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德伏扎克等在他面前變得黯然失色。為何貝多芬「...
2022年6月9日


由凡入聖——評《希臘受難曲》
今屆香港藝術節三套網上歌劇節目都是難得一見的製作,按播放時序分別是《死城》、《鼻子》和《希臘受難曲》(不計音樂會版歌劇《鄉村騎士》與《丑角》),無獨有偶都呼應到當下的俄烏戰爭:《死城》關於「失去至親」;《鼻子》關於「極權政府」;《希臘受難曲》關乎「難民」,其中以後者最令人動...
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