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幼同台表演
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自2019年11月展開「耆樂唱一舖」計劃,通過招募多名導師,為退休人士及長者舉辦一連串歌唱和音響工作坊,旨在訓練他們參與無伴奏合唱演出,為期三年。在元朗劇院演藝廳舉行的《盆菜四重奏》就是計劃的結業演出。...
從數字看2019/20香港藝術界狀況
香港藝術發展局發布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19/20》,這是由2008年起開始的恆常計劃,旨在「建立一套資料搜集的指標藍圖,為業界提供更新的資料,以持續跟進及觀察本港文化藝術生態環境和發展趨勢」。是次報告蒐集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間於29座演藝設施合共73個...
精彩的《羅馬假期》
轉眼間,2022年經已過了一半,香港管弦樂團也迎來樂季最後一場音樂會《羅馬假期》,由廖國敏指揮演繹雷史碧基的名作《羅馬之泉》與《羅馬之松》,以及樂團敲擊手龐樂思寫給太太兼團友施家蓮的短笛協奏曲。 不過這個節目可謂一波三折,本來樂團在5月5日公布5至7月節目時,《羅馬假期》是...
用合唱保存粵語文化
近年本土化的風潮非常盛行,大眾對本土文化和保存十分重視,例如在流行音樂方面對粵語歌趨之若鶩,在合唱界亦有相似的勢頭,一些合唱團舉辦以「本土元素」為主的音樂會,例如本地作曲家專場音樂會,或是歌曲內容跟香港有關的作品,當中最有意識和積極的,必定是中大合唱團。早於2016年與「演...
記兩場創新音樂會
自劇場解封後,表演節目逐漸回復正常,套用一位文化記者朋友的說法,現在是「報復式」出現,筆者亦回復經常出入劇場的日子。六月中便一連兩天觀看了兩個節目,無獨有偶都是創新的音樂會,第一個是香港城市室樂團的《野地之聲》和音樂新晉薈萃的《英雄之浮想》。 《野地之聲》...
身陷永劫回歸的瑪莉亞
由於第五波疫情,劇場再次封閉。經過數個月的「冷河時期」,終於因疫情退減而可以有限度解封,各藝團立刻「摩拳擦掌」,重新舉辦節目,滿足一眾「餓戲」已久的觀眾,當中不乏大製作,包括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再生瑪莉亞》。 《再生瑪莉亞》其實就是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唯一的探戈輕歌劇《布宜諾...
解開貝多芬不朽之謎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作曲家名垂千古,他們的名字隨其作品一直流傳至今,然而,在那些作曲家之中,有兩三個名字是異常突出,其中一個就是「樂聖」貝多芬,即使在「作曲家名人堂」中,他的名號顯得特別耀眼,光芒蓋過其他人,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德伏扎克等在他面前變得黯然失色。為何貝多芬「...
由凡入聖——評《希臘受難曲》
今屆香港藝術節三套網上歌劇節目都是難得一見的製作,按播放時序分別是《死城》、《鼻子》和《希臘受難曲》(不計音樂會版歌劇《鄉村騎士》與《丑角》),無獨有偶都呼應到當下的俄烏戰爭:《死城》關於「失去至親」;《鼻子》關於「極權政府」;《希臘受難曲》關乎「難民」,其中以後者最令人動...
來自烏克蘭的蘇聯音樂家
眾所週知,蘇聯地大物博,曾是世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在這片超過2,2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產過不少知名的音樂家,今天都會稱他們是來自蘇聯或俄國,但如果用現今的疆土劃分,究竟有多少個真的原藉俄國?在俄烏戰爭下,就跟大家分享幾位可以「脫俄入烏」的音樂家。 Sergei...
虛實間的《死城》
香港藝術節踏入五十週年,本應值得大肆慶祝,可惜第五波疫情襲港,所有現場演出再一次「清零」。幸好有了去年的經驗,藝術節準備了多場網上錄播節目,讓觀眾能夠安坐家中,欣賞難以在香港上演的精彩演出,其中一齣重點節目是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2019 年製作的歌劇《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