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唱歌的橙
看到這個標題,難道是要說 youtube 上那個煩人的 Annoying Orange?非也,此橙不同彼橙,筆者要說的是本地無伴奏合唱組合 Orange。Orange 的名字來自「All Range」,取其諧音而成,寓意組合的聲音廣闊多變,能唱出不同的歌曲和聲效。他們成立於...


還繼續追夢的 82 歲姐姐
潘迪華,人稱潘姐姐。最近她很活躍,先是在 6月 8 日出席由麥家樂指揮的《白孃孃遇上貝多芬音樂會》,然後在 7 月 12 日又有由東區兒童合唱團演出的白孃孃兒童教育版,難怪這陣子多了傳媒採訪她,所以我也趁機上門訪問她,順道探望她老人家。 1931 年出生的潘姐姐,經已 82...
七一遊行的意義更變
今年六四、七一都參加了,然而,參與過後,心中一直有道鬱結在纏繞著,久久不散,總覺得好像還做不夠似的,用另一個說法就是覺得自己理應可以做得更多。身邊亦有一些朋友抱有如此想法和感受,我卻一直想不通究竟可以做甚麼。經過幾日的沉澱,加上連日的後續報道,令我(好像)想通了一點……...


從貝多芬到理察‧史特勞斯
(刊於 Art Plus 七月號) 除了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的頭四個音外,大概沒有其他大型交響作品如理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日出》的小號開首部份,辨識度是如此高,且能令人肅然起敬。 這是我認識理察‧史特勞斯的第一首樂曲。...
記在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之後…
(刊登於 Art Plus 六月號) 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從2010年起至今已辦了五屆,遂成為香港無伴奏合唱界一年一度的盛事,當中請來的外隊很多都具相當的質素,準能令人翹首以待。 經過多年的籌辦,合唱節已發展出固定的節目來:先用一個大型盛典作為...


甘為藝評當凡夫——專訪周凡夫
周凡夫——一個大概在香港寫∕讀樂評的人都必定認識的名字(迷信風水的人可能會認識當堪輿學家的周凡夫),雖然筆名為凡夫,周凡夫的成就絕非俗子可及:其筆跡遍佈中港台澳,涉獵的評論範圍甚廣,一直從不同的平台、組織和媒介推廣音樂藝術。他更曾在二零一一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表揚...


不變的 46 年
在無伴奏合唱界,誰未聽過 The King’s Singers 的大名?這支在 1968 年創立的英國無伴奏組合,成立以降一直堅持以古典唱法為主(不像另一隊英國老牌組合 The Swingle Singers),雖然這類組合為數不少, 如今年臨時取消來港的...
古典演奏風格的危機
一直致力把「全世界最佳的音樂家帶來香港」的「飛躍演奏香港」,在五月二十一日於香港大會堂舉行了一場音樂會,由中國小提琴家寧峰與西班牙鋼琴家斐瑞亞尼斯(Javier Perianes)合作,四首演奏曲目全是小提琴奏鳴曲,名乎其實的小提琴奏鳴曲之夜。...


林奕華新作撮合音樂劇與無伴奏合唱
(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林奕華如何運用無伴奏合唱」) 筆者入場觀看非常林奕華的《梁祝的繼承者們》的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這是林奕華的原創音樂劇,第二個原因是他邀請了一鋪清唱參與演出,即在表演中加入無伴奏合唱的元素。這類型的嘗試在香港可謂是少之又少,作為無伴奏合唱愛好者,當然...


洪思行評蕭斯達高維契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刊登於 Art Plus 五月號) 經過二、三月的一輪香港藝術節節目,筆者在四月回歸本地樂團的「懷抱」,先後欣賞港樂與小交響樂團的演出。無獨有偶,兩場都是以大提琴協奏曲為賣點,前者是嘉貝蒂(Sol Gabetta)拉奏,後者是年僅20歲的法國新秀莫羅(Ed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