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丑》:社會令人瘋狂


作為知名反派,DC漫畫中的小丑已多次登上大螢幕,想不到由Todd Phillips執導的《小丑》,竟可拍出截然不同的人文關懷,令人彷彿是在看弱勢的精神病患者如何被無情的社會逼上絕路。

一直以來,西方社會不乏以小丑為題材的創作,如近期的電影《小丑回魂2》、乃至高雅藝術之一的歌劇《丑角》。小丑之所以經常成為創作對象,因為他是「一體兩面」,兩種不同的特質同時出現在小丑身上:他本應為人帶來歡樂,卻同時能令人感到恐懼;或是妝容掛上笑臉,妝容下卻在哭。這種矛盾給創作者很大的發揮空間。

這套《小丑》與其說是DC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如當作是一套獨立電影,追尋一個凡人如何成魔。在漫畫中,小丑是因為掉進化學品池後而變得瘋狂,頭髮膚色也改變了。但《小丑》卻一步步揭示一連串的不幸才是元凶。電影一開始交待葛咸城因清潔工罷工導致垃圾問題嚴重,因此四處都是滿佈垃圾,而非單純說葛咸城是罪惡之城,這個設定已為電影定調,說明電影的重點不是罪惡,而是背後的社會問題。

滿佈垃圾的街道同時為電影營造出頹廢的氣氛。事實上,Todd Phillips很懂得利用畫面來製造陰暗冷漠,甚至沉重的氛圍,例如主角Arthur前往精神病院調查自己母親是否曾經入住過時,天色相當灰暗;另一個場景是歸家路上的長樓梯,每次看到Arthur拾級而上的背影,都會感受到一份沉重。但當Arthur成魔後,出發前往電視台時,天色變得明亮,他也在輕鬆跳舞,跟之前的畫面成強烈對比,反映他找到人生的出路。

上文提及《小丑》旨在揭示小丑誕生的過程,這點可分為「自身的不幸」與「外部的冷漠」。前者是他會不自控地大笑,不但使人把他標籤為怪胎,還因此惹火上身,在地鐵中被圍毆。至於外部的冷漠,就是沒人關心過他,就算是跟進他的社工也沒有真正聆聽他的心聲。更諷刺的是由於削減預算,連社工也留不下來,反映冷漠不止是從個人而來,還是從整個體制而來,讓人更感無助。

就是在一連串「自身的不幸」與「外部的冷漠」構成的不幸事件,將Arthur推往不歸路,成為小丑。不過,這個版本的小丑跟大眾熟悉的印象不同,他不是工於心計,一味作惡,從他身上看到一份脆弱和善良:他是一個孤獨的人,希望有人能夠關心自己,因此幻想女鄰居Sophie成為他的女朋友,至於為何選擇那位女鄰居,就是單純她做了一記自轟的動作,正好暗合Arthur想做的事,因此自以為她能夠理解自己。至於善良,除了見於他對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喜歡逗小朋友歡樂,還見於把Randall殺掉後,並沒有一併把侏儒Gary殺掉滅口,原因是因為Gary對他好。

說到跟其它版本,若把《小丑》跟兩套跟小丑相關的電影:1989年的《蝙蝠俠》與2008年的《蝙蝠俠——黑夜之神》來作比較(2016年的《自殺特攻 :超能暴隊》中小丑不算是重點,因此不作比較),可見觀眾口味的轉變。1989年由Jack Nicholson飾演的小丑較為表面,把小丑的瘋狂和無法預測發揮得淋漓盡致,加上他之前在《飛越瘋人院》(1975年)和《閃靈》(1980年)的演出,瘋漢形象是已深入民心;Heath Ledger飾演的小丑比較內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玩弄人心的能力,就連蝙蝠俠和雙面人都像是被他玩於股掌之上;而Joaquin Phoenix的小丑則更為內在,重視個人的心理變化多於如何作惡。從三者的不同可見觀眾越感興趣的是小丑的內在,想深入瞭解這個角色,多於純粹觀看一個罪犯的瘋狂行徑。

最後當然不得不佩服Joaquin Phoenix的演技,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他去酒吧表演,卻再一次不自控地大笑,他既要大笑,又想阻止自己,作為觀眾我也不自覺為他感到緊張起來。

標記:

 RECENT POSTS: 
 FOLLOW me: 
  • Facebook App Icon
  • YouTube Classic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